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Newman)]又名楝树天牛、楝闪光天牛、蛀心虫、蛀根虫,属鞘翅目天牛科。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台湾、贵州、云南等省份的主产茶区。茶天牛的寄主为茶、油茶、橡树、松等。
幼虫蛀食主干和根部,致树势衰弱,上部叶片枯黄,芽细瘦稀少,枝干易折断,严重时整株枯死。
20世纪50〜80年代,茶天牛是我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茶园为害率较高的一种害虫。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茶树树龄的不断增加,茶园逐渐老化,茶天牛为害趋向严重。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0mm,暗褐色,有光泽,生有褐色密短毛。头顶中央具1条纵脊。复眼黑色,两复眼在头顶几乎相接。复眼后方具1短且浅的沟。触角中、上部各节端部向外突并生1小刺。雌虫触角与体长近似;雄虫触角为体长近2倍。前胸宽大于长,前端略狭,中部膨大,两侧近弧形,背面具皱,小盾片末端钝圆;鞘翅上具浅褐色密集的绢丝状绒毛,绒毛具光泽,排列成不规则方形,似花纹。
卵:长为4mm左右,宽约2mm,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为37〜52mm,圆筒形,头浅黄色,胸部、腹部乳白色,前胸宽大,硬皮板前端生黄褐色斑块4个,后缘生有“一”字形纹1条,中胸、后胸、一至七腹节背面中央生有肉瘤状凸起。
蛹:长为25〜30mm,乳白色至浅赭色。
茶天牛2年或2年多发生1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寄主枝干或根内越冬。在江西,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5月底产卵,进入6月上旬幼虫开始孵化,10月下旬越冬,翌年8月下旬至9月底化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虫才羽化,羽化后成虫不出土在蛹室内越冬,到第三年4月下旬才开始外出交尾。成虫羽化率高,平均在90%以上。成虫出土时,沿蛀道向上爬至近土表处咬一孔爬出或就在原排泄孔钻出,出土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成虫出土后,沿枝干上爬至茶丛顶端,稍待片刻,便开始飞翔活动,但飞翔力不强。成虫具趋光性,灯下常有成虫前来扑灯。灯下诱集的成虫数量的变化与田周成虫的消长动态无关,以雄成虫居多。成虫的交尾多见于出土后的次日,交尾历时2〜10h,交尾1〜4次,交尾后相隔1d产卵。成虫多选择外露根部或主干产卵,产卵时先用口器咬破皮层,再将产卵管插入产卵,卵单产,通常每茶丛仅产1粒,产完即离开,再移至另一茶丛产卵。每只雌虫一生产卵14〜31粒。
幼虫孵化后,蛀入主干或根颈部取食,初时向上取食,约蛀4〜8cm后,转头向下蛀入根部,取食后有木屑及虫粪排出树外。蛀道最长达47cm,一般都在25cm以上,蛀道的道径一般有1.2〜1.8cm,最宽的达2.6cm。幼虫蛀食后,如茶树根被害程度较重,则整丛茶树亦难存活。幼虫老熟后,往往向上爬至近土表的根内或根颈处的蛀道内化蛹。
四、发生规律
(一)茶园条件
在山地茶园及老龄、树势弱的茶园为害重。茶园通风、采光条件较好,土壤干湿度良好的地块茶天牛发生重于茶园低洼地处,土壤深厚、肥沃地方重于土壤浅、薄、瘦的茶地。年管理茶园次数相对减少,有时出现茶园荒芜,杂草丛生,茶树根际几年未挖掘,加上秋、冬季连续几年不中耕,平时管理相对滞后,为根际害虫发生及田间虫源积累创造了一定条件。
(二)气候条件
茶天牛在高海拔茶园的发生程度高于低海拔茶园,初步反映出茶天牛的发生与温度有关。茶天牛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影响的关系研究较少。
(三)寄主植物
茶树品种存在抗虫性差异。福鼎大白茶相对受害严重。根颈外露的老茶树受害重。
(四)天敌
目前,尚无相关茶天牛天敌昆虫的记载。
五、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茶树根际应及时培土,严防根颈部外露和成虫产卵。秋、冬季茶园进行一次中耕。
(二)物理防治
成虫羽化期间,捕捉成虫。成虫羽化盛期,在每天10:00前和16:00后,巡视茶树上部叶背,捕捉成虫。
灯光诱杀天牛成虫。在成虫羽化初期,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成虫。
(三)化学防治
幼虫为害期,用脱脂棉蘸15%茚虫威乳油100倍液,塞进虫孔毒杀幼虫。半乔木型茶树,在成虫初发期使用白涂剂(生石灰、硫黄、牛皮胶加水成糊状),将地上45cm的树干涂白,防止茶天牛产卵。在成虫盛发期喷施25g/L溴氰菊酯乳油2250〜4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