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纹疏广蜡蝉[Euricania ocellus(Walker);异名:Pochazia ocellus Walker,Ricania ocellus Stal]别名眼纹广翅蜡蝉、桑广翅蜡蝉,属半翅目广蜡蝉科。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吊罗山)、辽宁、河北、四川、陕西、台湾、广东、广西(南宁、桂林、百色)、贵州(黎平、榕江)、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香港;在国外,分布于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日本等。
眼纹疏广蜡蝉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上升为茶树的重要害虫,成、若虫均刺吸茶树嫩梢汁液,引起树势衰弱。若虫在茶树嫩梢上留下许多白色絮状物,严重时亦引起烟霉病。成虫产卵在嫩梢表皮组织内,导致茶梢枯萎死亡。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洋槐、柑橘、柚、枳壳、桑、油茶、油桐、蓖麻、苦楝、冬青、枫树、扁豆、藜、蒿等植物。在江西发生严重,严重影响茶、柑橘等果林的产量和质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5〜6mm,翅展为16〜20mm;体褐色或黄褐色,头与额黑色,额边缘黄褐色,额具有中脊和亚侧脊。前胸背板黑色且明显隆起,具有中脊,两个刻点分布于中脊两侧。中胸背板黑色扇形,中脊较长达到前缘,两亚侧脊向中脊靠拢。两亚侧脊分支伸出到前胸背板的前缘。前翅大部分透明,周缘具有色带,翅面中部具有暗褐色的环,环中间有1灰白色透明斑,环前面有黑色斑点。浅黄色三角斑在前缘中部横断前缘褐带。后翅除去外缘和后缘褐色带,其余均透明,翅脉褐色,近后缘有模糊的褐色纵条。后足胫节具有2个侧刺,胫节基部着生6个端刺,第二跗节基部端刺7个,两个钩状刺着生于第三跗节端部。
卵:长为0.75〜0.81mm,椭圆形,顶端具有微小乳状突。卵期初产时无色,后期渐变成白色至浅蓝色,近孵化时为暗蓝色。
若虫:共5龄。虫体呈盾形。体色随虫龄增加发生变化。
一龄若虫体长为0.87〜1.25mm,乳白色微泛蓝,前胸背板中脊天蓝色,腹部末蜡丝白色微伴天蓝色,12束蜡丝呈放射状,将腹部覆盖。
三龄若虫体长为1.65〜2.6mm,体天蓝色,前胸背板中脊与蜡丝浅天蓝色,蜡丝覆盖虫体。
五龄若虫体长为2.55〜3.13mm,体天蓝至淡黄绿色,中脊呈绿色,蜡丝天蓝至淡灰色,覆盖全体。
眼纹疏广蜡蝉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1〜2代,江西、湖南1代,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成虫岀现于5〜8月,雌、雄差异不大,同向侧身交尾,其飞翔能力弱,无趋光性,具趋黄色性,但善跳跃,多数在枝条上取食,羽化后1个月左右产卵。卵块呈条状或环状双行互生倾斜排列于嫩枝、叶脉或叶柄的组织内,上面白色棉状覆盖物分布不均,有成堆现象(不久后消失)。以卵越冬,卵产于当年生枝梢内。
初孵若虫较活跃,孵化后即向茶树中下部阴暗处爬行。若虫喜阴湿,怕阳光,喜群聚吸食茶树茎、叶汁液。
四、发生规律
眼纹疏广蜡蝉的发生与茶园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一般周围植被丰富、茶树生长繁茂、树冠高大、营养条件较好的茶园发生较多,平地茶园、幼龄茶园、采摘频繁的茶园发生较少。眼纹疏广蜡蝉的天敌很多,主要有鸟类、蜘蛛、瓢虫、草蛉等。
五、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加强茶园管理,结合茶园修剪,剪除产卵的虫梢,减少虫源基数;在成虫盛发期,人工捕杀。
(二)生物防治
应注意合理使用农药和减少使用农药,保护天敌和利用天敌的调控作用。严禁在茶园捕鸟,山区鸟类对蜡蝉成虫控制作用较大。
(三)物理防治
眼纹疏广蜡蝉对黄色具趋性。可用黄色黏板在成虫发生期进行诱杀。
(四)化学防治
在若虫盛发期,使用化学农药喷施防治,但必须注意将茶丛中上部叶片背面喷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