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煤病俗称乌油,全国各产茶省份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茶树叶片,在病枝叶上覆盖一层黑霉,影响茶树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发生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污黑,芽叶生长受阻,致使茶叶产量明显下降。由于茶煤病的污染,茶叶品质也受到一定影响。除茶树外,茶煤病菌还可侵染柑橘、荔枝等多种植物。
二、症状
茶煤病发病初始,叶片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黑色烟煤状物,后渐扩大布满全叶,并由叶部蔓延至小枝及茎秆上,病株各部表面覆有一层烟煤状物,故名茶煤病。茶煤病的病原种类多, 不同种类的病原所形成的霉层的颜色深浅、厚度及紧密度不同。病部手摸有黏质感,为刺吸式害虫分泌的蜜露。茶煤病的发生常与黑刺粉虱、介壳虫或蚂虫的严重发生密切相关。
茶煤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它们在分类学上属于子囊菌门和子囊菌门的无性型。根据这些病菌对营养的要求,可将茶煤病菌分为寄生性和腐生性两大类,前者可侵染扩展进入叶片或枝梢组织内部,而后者只附生在叶面或枝梢表面。目 前,全世界报道有20余种病菌可引起茶煤病,其中我国有11种发生较普遍。
我国茶树茶煤病最主要的病原是茶新煤食 [Neocapnodium theae ( Hara) Hara,异名:Cap- nodi urn tJieae Hara]或称浓色煤病菌,属子囊菌门新煤龛属真菌。菌丝体浅褐色,从菌丝的隔膜处缢断后产生星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无色至褐色,每个分杈上具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器圆筒形至不规则形,生在单一或分枝的长柄上,褐色, 顶部膨大,具孔口。孢子器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性态子囊壳圆柱状,顶端膨大,暗褐色,内生多个子囊。子囊卵圆形,基部有小柄,内生子囊泡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个。
四、 病害循环
茶煤病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子孢子器等在茶树病部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煤病菌中有两类,一类是寄生性煤病菌。这类病原菌的寄主范围较狭窄,病菌侵入茶树叶片和枝梗组织,直接从茶树中获得营养;另一类是腐生性煤病菌, 这类病原菌的寄主范围一般较宽。它们主要从为害茶树和飢类、粉虱、蚂虫分泌的蜜露中取得营养,并由于营腐生生活,菌丝体并 不侵入茶树组织内部,因此是一种腐生性微生物。
五、 流行规律
茶煤病菌主要在茶树叶片表面腐生,并不断深入组织内部。各种粉虱、介壳虫和蜘虫等媒介昆虫的存在,是该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发病程度与媒介昆虫活动有密切关系。 茶园管理不良,荫蔽潮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六、防治技术
(一)加强茶园害虫防治
控制粉虱、介壳虫和蚣虫,是预防茶煤病的根本措施。根据诱发茶煤病害虫的种类及其防治适期及时合理进行化学防治,在采茶季节可选用虫蟠睛、哩虫酰胺等农药喷雾防治,在非采茶季节可用石硫合剂喷雾封园防治。
(二)加强茶园管理
适当修剪,以利通风,增强树势,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茶煤病发生严重的,应以重修剪为宜,剪下的病虫枝叶带出茶园并妥善处理,剪后再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三) 冬季清园
秋末冬初用石硫合剂封园,是防治茶煤病最为有效的办法。
(四) 化学防治
茶煤病发生初期,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秋冬或早春喷施石硫合剂, 可同时兼治介壳虫、粉虱和茶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