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又称白斑病,是我国茶树上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发生普遍,一般在高山茶园发生较重。在安徽、 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河南等省的山区茶园均有发生。在国外,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前苏联、巴西、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已有报道。茶白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 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严重发生时引起茶树嫩梢芽叶畸形,生长停滞,产量锐减。局部茶园发病率高达80% 以上。发病茶园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的茶园减产50%以上。随着病情指数的升高,鲜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的含量都随之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随之升高。用病芽叶制成的干茶,冲泡后叶底布满星点小斑, 茶汤味苦涩,汤色暗浑,破碎率较高,并有异味,饮用后肠胃有不适感,对成茶品质影响较大。
二、症状
茶白星病主要为害嫩叶、嫩芽、嫩茎及叶柄,以嫩叶为主。嫩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直径为0.5〜2.0mm的圆形小斑,中间红褐色,边缘有暗褐色稍微突起的线纹,病健分界明显。成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中间凹陷,边缘具暗褐色至紫褐色隆起线,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病叶上病斑数达几十个至数百个,有的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变形或卷曲,叶脉染病叶片扭曲或畸形。当一张叶片上有10个以上 病斑时,病叶发黄,引起脱落,并严重降低茶叶品质。嫩茎和叶柄发病,初呈暗褐色,后呈灰白色,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间 长度明显短缩,百芽重减少,对夹叶增多。严重发生时引起茶树嫩 梢芽叶畸形,生长停滞。病情严重时蔓延至全梢,形成梢枯。
茶白星病病原为茶叶叶点霉(PhylLosticta ccimeLliae Westen- dorp),属子囊菌无性型叶点霉属真菌。病斑上的小黑点是病菌的 分生弛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直径50〜80卩m;初期无 色,渐变成乳白色,然后浅褐色,最后呈黑褐色;顶端具乳头状孔口;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以1个孔口居多,孔口直径为 17〜33卩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卵形,单胞,壁薄,大小为 (3—5) MmX (2—3) Mm 。
在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发病程度有差异。在安徽南部山区,该病在海拔200〜1 200m茶园内有海拔愈高发病愈重的趋势,这是因为在海拔较高的茶园中具有适于发病的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在贵州茶区则是海拔800〜1 400m发生重;在湖南则是海拔800m的茶园发病一般不严重,900m以上开始病情急剧加重,1400m的山顶茶园发病最重;在浙江是海拔800-1 000m病情加重,1200m以上 的高山茶园发病最重,随着地势的递增,病情也相应加重。茶树品种对茶白星病的抗病性也存在差异。福鼎大白茶抗性最强,毛蟹、鸠坑次之,清明早和藤茶易感病。茶白星病菌多侵害生长衰弱的茶树。
六、防治技术
(一)加强茶园肥培管理
增施磷、钾肥,促进树势生长健壮。
(二)喷药保护
在春茶萌芽期(3月下旬至4月初),当嫩叶发病率达6%时,进行喷药防治。可选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7d),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安全间隔期10〜14d)防治。 由于茶白星病的潜育期短,侵染次数多,因此,在发生严重的地区提倡早治,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叶期进行第一次喷药。第一次喷药后,间隔7〜10d需再喷1次,全年共喷2〜3次,病情可得到控制。非采摘茶园 还可用0. 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