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4叶期至分藥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2d内最易感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d后很少感病。
(1) 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砲子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寄主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的膨压大小及淀粉含量等与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成正相关。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在病菌侵入初期,寄主细胞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受侵细胞变褐坏死,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这是由于组织中的多元酚经多酚氧化酶氧化为醍,再与氨基酸缩合成黑色素所致。
(2) 品种抗病性:在粧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高感的品种类型。除丽江新团黑谷不抗病外,尚未发现其他普抗品种和其他普感品种。具有广谱和相对稳定的抗源品种有特特勃、卡列昂(Carren)、红脚占、赤块矮选和三黄占2号等。水稻抗瘟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迄今为止,全球至少鉴定出25个主效基因和10个微效基因。
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子。在气象因素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水稻处于感病阶段,气温在20〜30°C,尤其在24〜28°C之间,阴雨天多,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时,易引起稻瘟病严重发生;反之,如连续出现晴朗天气,相对湿度低于85%,病害则受抑制。温度不仅直接影响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及潜育期,低温对稻株抗病性也有明显不利影响。在稻瘟病流行地区,低温、多雨、日照少的年份稻瘟病发生重,这是因为在低温、多雨、日照少的条件下,病菌繁殖快,产弛量大,侵染率高,病害流行速度快。同时,水稻光合作用减弱,生长慢,体内淀粉与氨态氮比例降低,硅质化细胞减少,导致抗病性降低。另外,多雨导致水稻体表结水时间延长,也有利于病菌的萌发和侵染。风的影响有双重性,虽对病菌孢子的释放、传播有利,但地表风速超过lm/s以上时,稻株体表不易结水,反而不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的抗病性,也影响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氮肥施用过量会导致稻株体内碳氮比下降,游离氮和酰胺态氮增加,硅质化细胞数量下降,氮肥施用偏迟会导致稻株恋青披叶,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