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由镰抱属真菌若干种引起,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而以穗腐发生最普遍,为害最重。穗腐是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在灌浆到乳熟期显症。初期在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再蔓延到邻近小穗,病小穗枯黄。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小穗枯白,不产生霉层。病菌侵染穗颈或穗轴时,侵染点变为褐色,以上穗部枯死形成白穗。后期病部可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小麦赤霉病菌在土表稻茬或玉米秸秆等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春季温湿度合适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电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条件适合时造成侵染。小麦赤霉病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春季旬平均气温9Y以上、3〜5天雨日时,越冬菌源才能产生子囊泡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情况下,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
1. 农业防治
在病害常发区应注意选用抗、耐病品种,结合深耕灭茬,消 灭菌源,以及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农业措施,可减轻发生 和为害。
2. 药剂防治
如预报小麦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抓紧在齐穗期用药。 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 每亩100g,或用多菌灵微粉剂、胶悬剂每亩有效成分40〜50g, 加水适量,均匀喷撒小麦穗部,1次用药即可。烯哩醇对赤霉病有治疗作用,防效与多菌灵相同,可以结合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