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与危害
咖啡脊虎天牛又称咖啡虎天牛,也称斑胸虎天牛,在国内黄河以南较常见,主要分布于甘肃、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台湾、海南、四川、云南及西藏东部的三江流域,国外各咖啡产区均有分布。
咖啡脊虎天牛以幼虫为害咖啡树,初孵幼虫先在形成层与木质部之间蛀食,外表无明显的蛀入孔,仅被害处表皮稍隆起。三龄以后侵入木质部纵横钻蛀,被害处呈1条弯曲的隧道,隧道中填满木屑,受害部位由于失去机械支持作用,在遇到风雨时常常被折断。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5〜15mm,宽约4.5 mm。体黑色。额长形,两侧缘有平行的脊线,头顶粗糙,有颗粒状皱纹。眼缘凹陷处被乳白色毛。触角约为体长之半,三至五节末端具长毛,端部6节白色。前胸背板中央高突,似球形,具粗糙刻点,且有10个淡黄色绒毛斑;中胸小盾片顶端被乳白色绒毛;后胸腹板有稀散白斑,鞘翅棕褐色,基部略宽于前胸,端部渐窄,端缘平直,翅面密布细刻点,并有数条由稀疏白毛组成的曲折线;足黑色,中、后足腿节、胫节棕红色。腹部腹面每节两侧各具1白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2mm,前胸宽5mm。体圆柱形,乳白色。头颅近梯形,后端渐宽;唇基梯形,光滑,淡黄褐色;上唇横卵形,前区两侧密生刚毛;下颚负颚须节背侧突很小,下颚须3节约等长;上颚黑色,粗短,基半部具1横列短毛;下唇须第一、二节等长;额前沿黑褐色区较宽,极光滑,中额线褐色线痕状,额线不见;口器框骨化较弱,红褐色;口后片前缘黑褐色,口后线直,后端稍向外伸;外咽片较宽,隆起,外咽线向外岔开。侧单眼1对,圆形,极突出,无色素斑。触角3节,细长,长于连接膜,第二节长为基宽的1.5倍,端部具刚毛2或3根,第三节长约为第二节的1/2,端部有细长刚毛1根,长于第三节,锥形主感器长为第三节的1/3。前胸背板前缘后方具2个褐色横斑,后区平滑;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分界不明,中央稍后两侧有2个圆形光滑区,后缘具褐色微粒,足极小,褐色刺突状。腹部背步泡突光滑,无细线纹;第七、八腹节较粗大,肛门3裂。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褐色,唇瓣深陷。
(三)生活习性
咖啡脊虎天牛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寄主树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日平均气温高于20℃,最高温度高于25℃,持续3〜5d后,成虫即咬穿树皮出孔活动。成虫出孔后即能进行交配和产卵。其雌、雄成虫一生中均能连续交配多次,每次交配的时间长达十多秒至数十秒。交配后的翌日开始产卵。成虫出孔群飞期较整齐,一般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喜在晴天10:00〜16:00在向阳、裸露的咖啡树干上爬动,觅偶交配。交配后即用其针状产卵管插入树干粗皮裂缝内产卵。卵散产或数粒成排,一生可产卵50〜100粒。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先在木质部表面蛀食,当幼虫长到8 mm左右时,即开始向木质部内部蛀食,形成迂回曲折的蛀道。蛀道内充满木屑和粪便,而在枝干表面无排粪孔,因此很难发现,直到遭受蛀食的咖啡树表现明显症状时才易被发现。老熟幼虫化蛹前,先在树干的边缘咬好圆形的羽化孔,但不咬穿韧皮部,以最后的蛀道作为蛹室。成虫羽化后留在寄主枝干内隧道中继续生活15〜18d,或经越冬后才由出口爬出。卵历期6〜8d,幼虫历期180d,蛹期30d,成虫静伏在蛹室内越冬期100〜105d,成虫岀孔交配产卵需25d。
成虫一般在白天活动,飞翔力强,有假死性,对糖醋味有较强的趋性,多于晴天活动,喜在距地50〜100cm咖啡的茎表皮裂缝中产卵,孵化后的幼虫蛀入皮层为害。
(四)发生规律
咖啡虎天牛可为害咖啡、梧桐、柚木、榆、泡桐、山石榴、金银花等。越冬虫态与生境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在向阳坡地,以成虫越冬的占多数,而在背阴坡地以幼虫越冬的比例有明显增加。交配的情况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在早晨、傍晚或阴天时,因气温较低而不进行交配。在白天,当气温高达20℃以上时,交配最为活跃。
咖啡脊虎天牛的天敌有赤腹姬蜂(Xylophrurus coreensis Uchida),寄生率约为27%,在直径约1cm的中上部树干内的幼虫,以及在靠近木质部边缘为害的幼虫被寄生的较多。另一种为肿腿蜂(Scleroderma sp.),只是偶尔有发现,虽然自然寄生率很低,但经人工繁殖放蜂后田间寄生率可达70%〜80%,对其为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五)防治技术
咖啡脊虎天牛的防控应在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更新、复壮受害和长势衰弱的受害植株的基础上,辅以人工捕杀、糖醋液诱杀和药剂防治。
糖醋液诱杀的具体方法是将糖、醋、水、90%敌百虫原药按1:5:4:0.01的比例混合,装于直径为7cm左右的广口瓶内,悬挂于咖啡园中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是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初孵幼虫尚未蛀入枝干木质部前,用5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6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d防治1次,喷雾于咖啡主枝上,连续2〜3次,杀死初孵幼虫。
其他防治方法可参照旋皮锦天牛及灭字脊虎天牛。
五、其他天牛
(一)海南灰天牛
海南灰天牛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香港、广东及广西,可为害咖啡、茶树和厚皮树。
成虫:体较小,长12.5〜16mm,宽4.5〜5.5mm,黑褐色至棕褐色,被覆厚密绒毛。触角红色,被稀疏的灰褐色绒毛;头、胸覆盖有褐色绒毛,有时前胸背板中部后端至基缘有淡黄色绒毛。小盾片亦为同色绒毛。鞘翅被褐色绒毛,每翅肩下有1条斜纹,向中缝的2/5处延伸,然后沿中缝又向外侧伸出,形成1个弧形的灰斑纹,把鞘翅分成两个褐斑,一个位于基部,一个位于中后部的外侧;两翅基部的褐斑共同组成1个三角形的斑纹,每翅中后部外侧为1个近半圆形的斑纹;两翅的弧形灰斑组成1个交叉的近“十”字形的斑纹。体腹面及足被覆灰褐色绒毛。复眼深凹,小眼面较粗,复眼下叶较大,长胜于宽,为其下颊长的2倍;额宽胜于长,头中央有1条细纵沟。触角基瘤十分突出,触角之间的额深凹,触角细长,向端部渐细;雄虫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8倍,柄节端疤发达,第三节略长于第四节。前胸背板宽胜于长,有前、后缘横凹沟,每个侧刺突较粗大,中区有6个大小不一的低瘤突,排成3列,中央1列2个,两侧各有1列,每列2个,胸面有稀疏的刻点。小盾片舌形。鞘翅肩宽,末端稍窄,端缘斜凹切,缝角较尖锐;基部有几粒颗粒,翅面刻点较前胸背板刻点稠密,前端刻点较粗,末端刻点较细。中胸腹板突片有瘤状突起,腹部有稀疏的细刻点。足不长,较粗壮,前足基节窝向后关闭,中足胫节外端不具斜沟。
幼虫:成熟幼虫体长35〜40mm,前胸宽6.5〜7.0mm,淡乳黄色,体圆筒形,被稀疏细毛。头部椭圆形,较宽短,侧缘近乎平行,无缢入,背面呈圆形隆起,口器框褐色边较狭;中额线和额线不明显;口上毛多数,在10根以上;上唇半圆形,中部具长刚毛;上颚切边凹入;下颚须3节依次短小,下颚叶低于下颚须第二节端部,下唇须第一节粗而长;外咽片不明显;口后片前缘呈凹弧形,前方有长毛,中部横向隆起;侧单眼1对,圆突,色素斑黑色,明显;触角3节,第二节横宽,第三节细长,长为宽的2倍,其旁锥形主感器长为第三节的1/2。前胸背板横宽,侧沟明显,亚侧陷斜向,背板后区骨化部不呈“凸”字形纹,略呈横扁的扇形,具纵刻纹,前胸腹板中前腹片近三角形,表面光滑,具粗毛,与侧前腹片分界明显;足退化。腹部背步泡突具2横沟及4列光滑的念珠状瘤突;第二至八腹节上侧片显著突出,侧瘤突宽,具2毛,骨化坑不显著;肛门3裂,中裂缝短。
(二)黄天牛
1998年在云南省普洱市大开河村S288品种咖啡树干上捕获此虫,经英国CABI Biocienceuk Center鉴定为Bacchisa sp. near pallidiventris(Thomson)。据该中心记录,其他眼天牛属天牛在中国为害芒果树。普洱市孟连和个别基地种植的小粒咖啡Catimor品种上也零星发现此虫为害。黄天牛以幼虫取食距地50cm以上、茎粗约3cm的细主干和枝条,为害状似咖啡旋皮天牛,但蛀道较窄且取食木屑粗长,幼虫蛀入木质部的入洞口有长木屑紧塞,在洞内每1条长木屑呈V形紧塞于洞穴内。幼虫进入木质部为害较少,主要是造蛹室。据室内全年树干饲养初步观测,该虫每年仅发生1代,于5〜7月羽化(与旋皮天牛成虫羽化时间相似)。刮树皮、剖开树干能观察到成虫、幼虫、蛹,身体均为黄色。成虫畏光,触角较短,交配前栖息于咖啡树上,剥食嫩枝树皮、叶脉或叶柄。雌成虫产卵于向阳粗糙的树皮裂缝中,其个体大小类似于灭字脊虎天牛。
(三)咖啡双条天牛
咖啡双条天牛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及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老挝,可为害咖啡、可可、阔叶合欢、南洋楹、楹树。
成虫:体长26〜40 mm。红棕色至棕黄色;前胸背板金绿色,中区棕黄色;鞘翅内侧1/2棕黄色,外侧1/2金绿色;触角黑色,足棕红色,腿节基部及端部、胫节大部黑褐色,胫节端部及跗节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可达45mm,前胸宽可达7.5mm。体圆筒形,中等粗,乳白色。头颅近梯形,额前沿锈色,凹凸不平;唇基梯形,深黄褐色;上唇横椭圆形;前区密生浅黄褐色粗短刚毛;上颚粗短,黑色,基半部具刚毛数根;下颚须3节,负颚须节背侧突竹笋状,约与下颚须第三节等大;下唇亚颏具浅褐色纵脊,下唇舌大,下唇须第二节短于第一节;口后片前缘深色,骨化区很宽,具不明显的横脊纹,口后缝明显,稍弯,外咽区微隆,外咽线显著凹入;单眼不可辨;颊肩状突出,后颊具棕黑色狭边线和许多短刚毛;口器框棕黑色的骨化部分在触角下方中断;触角第二节长为基部宽的1.5倍,端部的锥形主感器长为第三节的1/4。前胸背板横宽,后端稍宽,侧缘具许多淡色细毛,散布光滑的小点,背中线显著下陷,前端淡黄褐色,有光泽,中区具粗刻点和短刚毛。后区有细密的纵条纹;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具1对三角形有光泽的粗糙区。腹部步泡突光滑;侧板密被细毛,间有少数长刚毛;足明显,4节,色淡。腹节第八节宽,第九节极短小,嵌入第八腹节后缘,仅稍露出;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黄褐色,唇瓣赤褐色,深陷;肛门3裂,裂缝长度和夹角相等。
(四)澳门绿虎天牛
澳门绿虎天牛又称勾纹绿虎天牛,分布于我国陕西、湖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可为害咖啡、松、杉、柳、杨、红花羊蹄甲及相思。
成虫:体长7.5〜14mm。黑色;复眼内缘凹入,触角基瘤彼此接近,触角细长,伸达翅中部;触角及足棕褐色,体被灰白色绒毛;前胸近球形,长略胜于宽,前胸背板中区具黑斑且后缘内凹,两侧各有1黑斑;每个鞘翅上具4条灰白色条纹,第一条位于翅基部,外端不达肩角,并沿中缝向后与第二条连接,第一、二灰白色条纹连成弧形,内有1纵纹及1横斑,第三条甚宽,呈典型横带,第四条位于翅端部,翅端斜截。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2mm,前胸宽可达5mm。体圆筒形,中小型,向后渐狭,至第七、八节又宽。头颅近方形,宽略胜于长,中部以后稍宽,侧缘呈弧形,后端平直,中央稍凹入;中额线棕褐色,细而明显,额线不显著,口器框棕黑色区较细,唇基扁狭,为后唇基所遮盖,仅露出1狭条;上唇淡色,很小,近圆形,密生长刚毛,上颚粗短,全部黑色,切口凿形;下颚负颚须节外缘较直,背侧突不明显,具长刚毛,下颚须第一节外端角背侧突也不明显,第三节瘦长柱形,与第二节等长,下颚叶外缘直,近长方形,端部具短刚毛;下唇舌很小,高不及下唇须第一节,第二节短小。口后片前缘具齿状纵隆脊5个,外咽片宽,具1对小突起。单眼1对,圆突。触角基部连接膜很长,等于触角全长,触角第二节稍长于第一节,第三节微小。口器框、唇基、上唇以及上颚均棕黑色,上唇近圆形,前端黄褐色刚毛密且长;下唇舌很小,淡灰色,下唇须第一节肥圆,大于第二节;中额线淡色;外咽片矩形;口后线明显。前胸背板背中线直贯至后端,凹缝两边稍隆起,“山”字形骨化板前方两侧下陷,后区具细线纵刻纹;前胸腹板中前腹片中央纵凹沟仅后端明显。腹部步泡突表面光滑,无瘤突,仅有浅凹痕,中沟较明显,两旁的细线痕围成左右各1宽卵形,外侧弧形,中部内陷,第九腹节末端毛细长稀疏,肛门3叶等裂。
(五)艳虎天牛
艳虎天牛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四川和云南,国外老挝、缅甸、印度及西里伯斯有分布,可为害咖啡、梔子及割罗。
成虫:体长10.5〜14mm。头、触角端部的节、后足腿节及胫节黑色;前胸背板红褐色,基缘两侧各有1个白色绒毛斑;鞘翅黄褐色,中部及端部各具1黑斑,前小,斑前端有1白点,翅端缘白色,微斜截。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可达23mm,前胸宽可达4.5mm。体略呈方柱形,乳白色,被细毛,各节间向内陷。头颅近方形,边缘近于平行,前端1/3处微凹;额中央及上颚关节暗褐色,其余乳白色,中额线与额线均不明显;口上毛4根;上唇乳白色,椭圆形,前缘密生刚毛;上颚端部黑色,基部黑褐色,外侧具1纵沟;下颚叶内侧缘平直,端部高达下颚须第三节中部;侧单眼1对,无色素斑;触角孔圆形,触角3节,第二节长为第三节的2倍,第三节细短,向外倾斜,锥形主感器长为第三节的2/3。前胸背板前区中部具细毛,后区“山”字形骨化板乳白色,后端中央有纵裂沟;前胸腹板中前腹片与侧前腹片分界不明显,前者中部稍隆起,后者有短毛。腹部背步泡突具1横沟,两端具斜侧沟,均有细短分支,横沟后方的分支长,中央1支分2叉;第一、二腹节具侧盘,周围有放射状细纹;肛门3裂。
(六)毛角薄翅天牛
毛角薄翅天牛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可为害橡胶、咖啡、可可、萝芙木等热带植物。
成虫:体长9〜41 mm,细长。体棕红色或黄褐色;前胸背板无毛斑,前缘、后缘、小盾片端部及鞘翅周缘黑色。头正中有细纵线,具刻点,额前端有半圆形低凹;雄虫触角超过体长,柄节粗大,第三节起各节内缘着生极细的黄色缨毛,基部3节粗糙,下沿着生齿状小突;雌虫触角与体等长,前胸背板前端狭窄,基部宽,中部与基部近于等宽,略似半球形,后端侧缘清楚;胸面密被细颗粒刻点及淡黄色绒毛,小盾片密布细刻点及淡色毛,鞘翅微显2〜3条纵脊线,被黄色短细毛,雌、雄虫腹部末节后缘均有半圆形凹缺,雌虫更大,产卵管外露,足扁平。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可达58mm,前胸宽可达12mm。体长圆筒形,乳白色。头颅近方形,两侧近平行,后侧角浑圆,后缘中央稍凹入,中额线黑褐色,口上片前缘平直,两侧角呈弧形突出;上唇舌形;上颚黑褐色,髁后脊明显;口上毛6根;下颚叶内缘向外侧倾斜,密生粗刚毛,下颚须第一、二节等长,第三节略长于第二节的1/2;下唇颏粗大,前缘中部呈弧形凹入;侧单眼3对,排成1竖行,圆形突出,色素斑不显著,后方具痕迹单眼2个;触角3节,触角环向前覆盖,连接膜基部,第二节较粗,端部主感器环形,第三节短小,具细毛数根。前胸背板乳白色,具稀疏的褐色细短毛,背中央具1个梭形光滑凹陷,侧沟间骨化板的后区两侧及近后缘中央也有光滑凹陷,前胸腹板中前腹片前端分界不明,腹部各节背面步泡突光滑,无瘤突;2横沟及2短斜侧沟明显,第九腹节长为第八腹节的2倍,肛门3裂。
以上几种咖啡天牛的防治方法可采用适当种植荫蔽树;及时清除和烧毁为害严重的咖啡树;在旱季在不损伤韧皮部的前提下人工磨平粗糙的树皮,破坏成虫产卵场所和在成虫羽化期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具体防治方法同旋皮锦天牛、灭字脊虎天牛。
附:
1.受害率调查取样方法 采用层积随机抽样法调查咖啡天牛受害率。即在同一块地进行抽样调查,每公顷分成25部分,每部分分别调查2、4、6株,记录有虫样数并统计受害率。
2.产量损失估计用 被害树和正常树的产量估算产量损失。
理论产量=损失+单位面积实际产量
产量损失=损失÷理论产量×100%
白带褐天牛(Anthores leuconotus Pasc.):广泛分布于5°N以南的非洲地区,能为害各种咖啡树、茜草科植物或灌木。
毡刺横带天牛(Bixadus sierricola White):在整个西非、中非及乌干达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能寄生各种咖啡属植物及其他次生林木。
黄头细腰天牛(Neonitocris princeps Jordon):在西非及中非地区可为害高种、小粒种和中粒种咖啡。
咖啡黄头天牛(Dirphya nigricornis OL):在肯尼亚小粒种咖啡园为次要害虫,偶尔在某些地区严重发生。马拉维及坦桑尼亚也报道有该虫发生但不严重。
咖啡蛀果天牛(Sophronica ventralis Aurivillius):分布于肯尼亚、乌干达。寄主植物为咖啡,能随咖啡种子传播。
此外,在加纳有另一种蛀果天牛Sophronica calceata,喀麦隆有蛀果天牛Sophronica nigrorittata,其为害情况不详,但能随咖啡豆传播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