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西南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如贵州、江西等地发生较重。近年来,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小麦叶锈病也日趋严重。由于抗叶锈病品种很少,因此,部分地区的叶锈病有加重趋势。
一、症状
叶锈病一般只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危害叶鞘,但很少危害茎秆和穗。受害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叶锈病菌夏孢子堆较小,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叶片正面。有时病菌可穿透叶片,在叶片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堆。
二、发病因素
叶锈病菌侵入寄主的临界温度为10℃,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一旬的30d为临界期。临界期温度回升得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温度回升早且多雨露,叶锈病发展早且重。小麦生长中后期,以湿度对叶锈病发生的影响较大。小麦抽穗前后,如果降雨次数多,病害即可流行。同时,由于叶锈病菌夏孢子可以在相对湿度低于95%的条件下萌芽,因此,在雨水较少、田间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病害仍有可能流行。
三、综合治理
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原理和措施与小麦条锈病相似。
秆锈病
小麦秆锈病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东北、内蒙古等地的春麦区和华东沿海、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以及南方各地的冬麦区,流行年份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损失。近30年来,由于推广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秆锈病在我国的发生危害。
一、症状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秆锈病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取决于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象因素及菌源量。一般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病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但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常年4〜5月降雨较多,所以湿度并非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病害流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上升到16℃以上,同时外来菌源量大,来得早,病害就可能流行。对东北和内蒙古春麦区来说,如华北地区发病重,空中夏孢子始见期早,数量大,而本地5〜6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延迟,同时6〜7月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
三、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