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蛀果虫、钻心虫,是槟榔进入开花结果年龄(四年生以上)后最严重的害虫。红脉穗螟在国内分布于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澳大利亚。该虫主要为害槟榔、油棕和椰子,还可为害美丽针葵、鳞皮金棕、老人葵、金山葵等植物。
成虫产卵及为害部位因寄主物候期不同而有差异。在槟榔花苞片未展开前,卵产于花苞基部缝隙或伤口处,初孵幼虫由此蛀人花穗,常在苞片未展开前就将花穗蛀食一空,仅留发黑的花穗梗和大量虫粪及啮屑。开花期,成虫产卵于花穗梗、花瓣内侧及缝隙处,十余粒或数十粒聚产或单产。果期,成虫产卵于果蒂部,初孵幼虫可从果蒂缝隙处蛀入果内,蛀食槟榔。一般1果内有1头虫,少数有两头虫为害。被害果内充满虫粪,果实长大成形后,因组织坚硬,不易蛀入,为害较轻。秋季收果(榔干)后至春季开花前,在非留种田,因缺乏食料,红脉穗螟亦可为害质地较嫩的心叶,致使生长停滞,甚至发黑腐烂,造成植株死亡。
红脉穗螟在海南省槟榔上发生普遍,且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株害率为10%〜67%,平均35%。花穗被害率和虫果率,在不同地区、地块以及不同年份差异很大。花穗被害率为10%〜40%,虫果率为15%〜25%。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为12mm左右,翅展为23〜26mm。前翅灰绿色,中脉、肘脉、臀脉和后缘具玫瑰红色鳞片,中室区有白色纵带1条,除外缘有1列小黑点、中室端部和中部各有1个大黑点外,翅面尚散生一些模糊的小黑点,以翅基和顶角较多。中室狭长,中脉基部消失,横脉不明显,肘脉直生。后翅橘黄色,具3根翅僵,M2脉缺,腹部背面橘黄色,腹面灰白色。雌虫下唇须长,从背面可见。雄虫似雌虫,但虫体较雌虫细长,体长为11mm左右,翅展为21〜25mm。前翅中室宽大,下方(即肘脉)弧形下弯,中脉基部保留,横脉可见且分叉。后翅具1根翅僵,前、后缘密布黄褐色长绒毛。
卵:椭圆形,略扁,长为0.45〜0.67mm,宽为0.4〜0.45mm,表面有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至橘红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22mm,体圆筒形,向两端渐细,初孵化的幼虫白色透明,随着虫龄的增长体色逐渐变深而呈黑褐色,老熟时略呈淡褐色,头及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臀板黑褐色间黄褐色。中、后胸背板各有3对黑褐色大毛片,腹部各节亚背线、背线、气门上下线处均各有1对黑褐色大毛片,其上着生1〜2根长刚毛。腹足趾钩为双序环(臀足为三序横带)。
蛹:长9〜14mm,棕黄色,背面密布黑色颗粒,沿背中线有1条明显的褐色纵脊,翅芽下端伸达第四腹节后缘。前、后翅分别抵腹部第四节和第三节后缘。腹末有臀棘4枚。雄蛹生殖孔位于腹部第八节,且两侧各有1乳状突起,雌蛹生殖孔在腹部第九节,且两侧无乳状突。
茧:长12〜15mm,宽3.8〜6mm,长椭圆形。
在海南岛栽培的槟榔上,红脉穗螟全年为害,1年可发生10代,世代重叠,发生很不整齐,但以花期和幼果期为害最重。成虫不为害槟榔,白天隐藏于叶背或隐蔽处,夜间活动。成虫羽化时间一般在18:00〜21:00,羽化率平均为95.2%。雌雄性比为1.25:1。以10%糖水为补充营养的情况下,雌虫寿命最短5d,最长18d,平均12.13d;雄虫寿命最短5d,最长17d,平均11.45d。交配发生于成虫1〜5日龄,2日龄期交配比例最高,交配次数约为总数的46%;3日龄次之,约占总数的30%。有少量雌雄成虫在羽化当夜就可交配,但这部分成虫的交配行为均发生在凌晨以后。3:00〜5:00为交尾盛期,交尾持续20〜90min,平均51min。雌成虫一生可进行2次交配,而雄成虫一生可交配3次以上,且雄成虫在同一晚可进行2次交配。
交尾后翌日晚开始产卵,产卵期3〜9d,平均6.5d。产卵时间多为21:00〜24:00。产卵量为81〜220粒,平均125粒。卵孵化率平均在90%以上。昼夜均可孵化,尤以9:00〜11:00最盛。初产的卵为乳白色,后为橘红色,孵化前可见明显的胚胎和黑色眼点。幼虫从破卵壳到虫体完全爬出卵壳需1〜4min。
幼虫行动敏捷,畏光。幼虫集中为害,1个花苞内可多至几十头、上百头,被害花苞常在未打开前就发黑腐烂。1个被害果内一般有1头幼虫,偶有2头。幼虫食尽种子和部分内果皮,被害果很易脱落。幼果和中等果受害尤重。果实长大后幼虫常啃食果皮,造成流胶或形成木栓化硬皮,影响商品质量。秋季收果后至春季开花前,幼虫还可为害心叶和邻近的羽状复叶,使心叶抽不出或枯死,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以致造成植株秃顶或死亡。老熟幼虫在被害部位吐丝结缀虫粪做茧,1〜2d后化蛹。幼虫蜕皮需2〜5min,每增加1龄,体表上的刚毛增多,增粗。幼虫有取食蜕下头壳的习性。
据室内饲养观察,在日平均温度为22〜27℃的自然变温和相对湿度为76.0%〜95.3%条件下,红脉穗螟完成1个世代需30〜43d,其中卵期2〜3d,幼虫期20〜22d,蛹期10〜11d。幼虫有5龄,个别有6龄。
四、发生规律
红脉穗螟幼虫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6月下旬,也是槟榔第三穗花的盛花期,幼虫主要为害花穗;第二个高峰期在10月上旬,是槟榔的成果期,幼虫主要为害成果,引起严重落果。
温度高,降水量少,有利于红脉穗螟的繁殖,同时还影响到槟榔的生长。气候异常,导致槟榔的叶鞘裂开或叶片脱落时间较早,而其花苞生长较为缓慢,苞片不易脱落,花苞外露时间过长,为该害虫产卵侵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树龄对为害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低龄树更易受为害,高龄树受害程度相对较轻,这可能与红脉穗螟的取食、交配等行为有关。不同地形槟榔受害程度有所不同,由重到轻依次为坡地、平地、水田地。坡地的保水能力最差,使得许多花苞提前枯萎,加速了红脉穗螟的转移和产卵,导致受害花苞增加。一些花苞只有一半受害,但已干枯,致使害虫转移。
部分种植槟榔的农民对红脉穗螟为害认识不够,缺少对槟榔园的整体管理,没有抓住防治时机,甚至没采取任何防治措施,使该害虫虫源长期累积,导致为害严重。
五、防治技术
红脉穗螟的为害特点给防治造成了困难。仅釆用一般的喷药防治难于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在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釆用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
(一)化学防治
选用敌百虫、氰戊菊酯、甲萘威、马拉硫磷等农药在槟榔开花的不同时期进行交替喷施,效果很好。①苞露出前后期。选用40%乐果乳油1000〜1300倍液喷射,有杀虫和杀卵作用。②穗期选90%敌百虫原粉加水稀释1000〜1300倍喷雾或用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200倍液喷雾,既可防治槟榔叶部、花穗部的害虫,又有保护天敌的作用。③花前或幼果期选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200〜1300倍液,防效良好,如严重为害时,可选用20%硫丹乳油500倍液喷雾,防效更好,又不影响蚁类等天敌。④10亿孢子/mL苏云金杆菌乳剂稀释100倍加3%苦楝油喷雾,或10亿孢子/mL 苏云金杆菌乳剂100倍液加5%氯氰菊酯乳油10mg/L喷雾,是一项低毒有效的防虫措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红脉穗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450〜675g/hm2、20亿PIB/g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360g/hm2对槟榔红脉穗螟的防治效果均在90.59%以上,可替代化学药剂。如果穗被害率未超过8%,可喷射个别被害果穗。
(二)生物防治
槟榔为木本植物,多年结果树高达十多米,施药难度大,而且该害虫钻蛀为害花果,隐蔽性很大,药剂不易接触到害虫,因此,化学药剂防治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化学药剂的滥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和药材及其产品的安全。为了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对红脉穗螟的天敌昆虫及其作用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槟榔主产区有多种红脉穗螟天敌,其中,寄生性天敌细点扁股小蜂(Elasmus punctulatus Verma & Hayat)为红脉穗螟优势天敌之一,在田间自然寄生率达20%〜30%,对控制该害虫的种群数量和抑制其对槟榔的为害具有重要作用。
细点扁股小蜂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小蜂总科(Chalcidoidea)扁股小蜂科(Elasmidae)扁股小蜂属(Elasmus),该天敌昆虫在海南省琼海、万宁等市县均有发现。该寄生蜂个体小,搜索能力较强,能在短时间内搜索到隐蔽的寄主;繁殖能力强,单雌产卵11〜74粒。在26℃±0.5℃条件下,卵、幼虫及蛹的存活率均达98%以上。因此,利用细点扁股小蜂对红脉穗螟进行生物防治有着很好的前景。
除寄生性天敌外,在田间还存在着一大类捕食性天敌,常见的有蚂蚁(Formica sp.)、蜘蛛(Sitticus sp.,Lycosa sp.)、蠼螋(Forcipula sp.)、瓢虫类(Coccinellidae)等,捕食性天敌在海南槟榔园区发生非常普遍,其中又以垫跗螋(Chelisoches morio)为优势种群,单头垫跗螋成虫在1d内对红脉穗螟二至三龄和四至五龄幼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可达到10.76头和7.26头,可见其捕食潜能巨大,应在生产上加以保护利用。
(三)农业防治
根据幼虫畏光特性,在有光情况下表现极不安定的特点,每年青果收获完毕后,及时投入冬春管理:①进行株间除草、修整环山行及挖穴压青施肥等工作,并将槟榔园内的乔木清除干净。把园内的枯叶和枯花、落果集中烧毁或堆埋,降低害虫种群数量。②合理施肥。适时施肥,既加快槟榔的生长,又加快花穗外露和果实生长。花穗暴光早,果实采摘早,从而避开或错开了虫源的为害时间,减轻为害程度。此外,附近的油棕或椰子园也要进行冬防、减少来年的虫源。
做好果园病虫害监测工作,如发现该害虫,及时消除被红脉穗螟幼虫为害的花穗和被蛀的果实,对抑制红脉穗螟的发生有一定作用。槟榔开花至收果前,定期检查槟榔园,及时清除病花穗和病果。
槟榔属于热带雨林植物,不但要求高温高湿、土壤湿润的生长环境,而且还必须具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能。根据观察结果,合理的种植密度能使槟榔园通风透气,阳光充足,不但槟榔高产,而且病虫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