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科普丨水稻稻曲病
时间:2023-05-12 16:49:33 来源:未知 点击:次
稻曲病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也有报道。国内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京津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在一些地区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通常在中、晚稻和杂交水稻上发生。该病危害穗部,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粒附近的谷粒粒重下降,瘪谷增加,减产可达20%〜30%。此外,稻曲病粒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其内脏病变,直至死亡。
一、症状
该病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式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块状的孢子座,初为淡绿色,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厚垣孢子)。剖视病粒,可见孢子座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3层:外层墨绿色,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中间橙黄色,是菌丝和渐趋成熟的厚垣孢子;内层淡黄色,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
二、发病因素
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抗病性、气象因素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1.水稻抗病性 水稻不同类型间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一般粳稻、糯稻和籼粳亚种杂交后代较感病,而籼稻较抗病。同一水稻类型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明显差异。汕优2号、桂朝2号、2159糯和秀水48等较感病,而汕优36、汕优452、嘉湖5号等较抗病。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发病轻,抽穗迟的发病重。一般感病品种大多具有秆矮、穗大而密、叶片较阔且角度小、耐肥抗倒伏、适于密植的特点。
2.气象因素 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湿度、降雨和光照密切相关,其中以湿度和降雨对病害影响最大。此期如遇适温(25〜28℃)、多雨、少日照天气,病害易严重发生。此期如遇高温(30℃以上)干旱,则病害基本不发生或发生很轻。沿海和丘陵山区雾大、露重,病害往往较重。
3.栽培管理 过多施用氮肥,尤其是过多施用穗肥的田块发病重。长期深灌,植株过于嫩绿、密度过大,感病品种连年种植,导致田间菌量积累,均会加重病害发生。此外,喷施赤霉素有刺激孢子萌发的作用,也可使病害加重。
三、综合治理
控制稻曲病主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并结合化学防治。
1.选用高产、抗病、早熟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较为抗病的汕优36、汕优452、嘉湖5号、矮粳23和双糯4号等品种。
2.清除菌源与种子处理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粒烧毁,秋收后深耕翻埋。应避免在病田留种;若在病田留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可先用泥水或盐水选种,清除病粒,再用1%石灰水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48h。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后期湿润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4.化学防治 抽穗前5〜10d,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6750mL对水750kg喷施。其他有效药剂有络氨铜、三唑酮等。铜制剂必须在破口前使用,以免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