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病害图库 >

病害科普丨玉米大斑病

时间:2023-04-14 10:51:40 来源:未知 点击: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叶部病害。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20世纪初期已遍及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玉米产区。1899年中国首次记载大斑病的发生,此后遍及全国,成为中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该病主要分布于北方春玉米区和南方冷凉山区,一般造成减产15%〜20%,大发生年减产可达50%以上。20 世纪40年代多种植感病品种,致使该病流行成灾。20世纪60年代后,因抗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该病未能再在大范围内流行。
一、症状
       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自然条件下,玉米苗期较抗病,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才发生严重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
       叶片病斑有两种类型:
       (1)退绿斑:初为椭圆形小斑,病斑沿叶脉扩展后,形成褐色坏死条纹,周围呈黄色或淡褐色。
       (2)萎蔫斑:初为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的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沿叶脉扩大成长梭形,一般长5〜10cm、宽1cm左右。有的长可达15〜20cm,宽可达2〜3cm,后期变为青色或黄褐色。病斑常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大斑,引起叶片早枯。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叶片上出现的病斑类型取决于病菌生理小种与玉米品种抗病基因的相互作用。
       叶鞘和苞叶上有时也产生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发展。干旱年份,有时先从中部或上部叶片发病。
二、发病因素
       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受品种抗病性、气象因素和栽培措施等的综合影响。
       1.品种抗病性  这是决定大斑病流行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玉米品种抗病,即使气象因素有利,大斑病也不会流行。目前尚未发现对大斑病免疫的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不同品种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程度与其体内的丁布含量有关。玉米苗期丁布含量较高,随着玉米的生长,丁布含量逐渐下降,抗病性也渐弱。
       2.气象因素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温度和雨量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雨日和夜间露量是影响病情消长、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适宜发病的条件是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超过28℃时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玉米产区,6〜8月气温大多适于发病,这样降雨就成为大斑病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中国南方玉米产区,一般7月份和8月份,特别是8月份,如温度偏低、多雨高湿、光照不足,则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是因为这些条件有利于病菌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同时高湿度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
       3.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  连作地玉米发病重,轮作地玉米发病轻。间作套种玉米比单作玉米发病轻。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免耕田病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播种越迟,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比稀植玉米田发病重。适时追肥的田块发病轻,氮、磷、钾配合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肥的田块发病轻。
三、综合治理
       玉米大斑病综合治理策略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及时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推广的抗大斑病的自交系、杂交种或品种各地差别较大,主要有Mo17、掖单系列品种(如掖单13等)、登海系列品种等。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多个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数量的抗性,属数量性状,大部分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属这种类型;另一类是显性Ht单基因控制的、限制病斑扩展、延长病害潜育期、抑制病菌产孢量的抗性,表现为退绿病斑,为质量性状。抗大斑病育种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丰富的抗病种质资源,有针对性地把各种单基因和多基因抗病性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利用,以确保品种抗病性的持久稳定。在监测病菌生理小种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具有Ht单基因的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适当早播以避免植株生长中后期易感病阶段与适宜发病的温度、湿度条件相遇。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高产地块4.5万株/hm2,中等肥力地块在3.5万株/hm2,低肥力地块在3万株/hm2
       3.及时清除菌源  在病残体中越冬的病菌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因此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株(叶)效果较好,如深埋病残体,及时打除底叶等。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玉米大斑病在生产上较难推广,但在抗病品种大面积丧失抗病性以及在发病初期时仍可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或辅助措施。目前,防治大斑病的有效药剂有世高、代森锰锌、可杀得、扑海因、菌核净、新星、多菌灵、退菌特、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等。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