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科普丨水稻纹枯病
时间:2023-04-03 17:31:46 来源:未知 点击:次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我国水稻纹枯病发病面积近1600万公顷,每年损失稻谷近1100万t。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稻的推广种植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尤以高产稻区受害严重。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降低,瘪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5%〜1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30%。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甚,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成大型不规则云纹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发病叶鞘因组织坏死,可引致叶片枯黄。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叶片发病严重时,叶片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菌核。后期在病部可见白粉状霉层(担子和担孢子)。
二、发病因素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菌源数量、气象条件、品种抗病性、栽培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 菌源数量 田间残留菌核量与发病初期病情程度呈正相关。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遗留的菌核多,当年或当季稻株初期发病率高。新垦稻田或上年、上季的轻病田,一般当年或当季发病较轻。
2. 气象因素 高温、高湿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2℃、水稻处于分蘖期时,田间开始零星发病。我国各稻区主要发病时期有所不同。常年情况下,东南和西南稻区各季水稻生育期均适合病害发生,出现多次发病高峰;华南稻区早稻发病高峰为5〜6月,晚稻为9〜10月;北方单季稻区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雨季时病害发生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气温偏高,盛夏多雨,气温偏低,纹枯病发生严重,早稻发病高峰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中、晚稻发病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
3. 栽培技术 氮肥施用量与病害发生程度一般呈正相关。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蔓延。水稻种植密度与发病程度有一定关系,但在一定的密度范围(早稻120万丛/hm2,晚稻60万丛/hm2)之内,发病程度差异不大。
4. 品种和生育期 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别。其抗病性一般规律为: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窄叶高秆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迟熟品种较抗病,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感病,这是由于早熟品种叶鞘内淀粉含量随稻株生长而迅速下降,故垂直扩展速度快,发病较重。另外,植株体内细胞硅化程度高、纤维质和木质素含量高的品种抗病性也相应较强。
三、综合治理
水稻纹枯病的治理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适时的化学防治。
1. 农业防治 管好肥水,既可促进稻株健康生长,又能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危害程度,是防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既要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晒田过度。另外,要注意氮、磷、钾等肥料的合理搭配施用,有条件的地方应以农家肥为主,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2. 化学防治 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一般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每公顷喷施40〜60mg/L的井冈霉素药液1100kg。其他有效药剂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菌核净等。
3. 清除菌源 本田在灌水耙田后,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于插秧前打捞混杂于浪渣中的菌核,可以减少菌源,有效地减轻前期发病。打捞菌核必须彻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 生物防治 利用颉颃微生物防治纹枯病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一些对水稻纹枯病菌有颉颃作用的真菌和细菌。颉颃真菌有青霉属、镰孢属及木霉属的一些种;颉颃细菌有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及其近似种等。但这些颉颃微生物用于纹枯病的生物防治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