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横线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又名芒果钻心虫、芒果蛀梢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及台湾等省份。
芒果横线尾夜蛾寄主主要为芒果。以幼虫蛀食芒果的嫩梢和花穗,使之枯萎,严重时,虫害株率可以达到100%,严重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及产量。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1mm,翅展19〜23mm。头部棕褐色,额区白色,下唇须前伸,黑色,末端灰白色。雄蛾触角基部栉齿状,约占触角全长的1/2,端部丝状。雌蛾触角丝状。体背面黑褐色,胸、腹交界处有一白色“八”字形纹。腹面灰白色,腹部各节两侧均有1个白色小斑点。前翅茶褐色,基横线以内黑褐色,犹如一个黑褐色的大三角形;后翅灰褐色,外缘黑色,近臀角有一白色短横纹。
卵:扁圆形,直径为0.5〜0.8mm。初产时青色,后转红褐色,孵化前色变淡。卵壳表面有隆起纹54〜55条,隆起纹上有整齐的横格7〜8个,近顶部的横格呈不规则状;顶部的横格亦呈不规则状,卵顶中央为具8〜9瓣的梅花形花纹。
幼虫:一般有5龄,亦有4龄或6龄的。老熟幼虫体长13.0〜15.0mm,头部棕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胸、腹青色,具紫红色斑块,第七腹节气门稍大,第八腹节气门几乎为第六腹节气门的两倍,各体节杂有不规则的淡绿色斑块,胸足淡褐色,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略呈弧形。幼虫体色随取食芒果品种及嫩梢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蛹:椭圆形,长9.5〜11.0mm,黄褐色,头及前胸较短,复眼黑褐色,前胸背面、中胸后缘两侧、 后胸及各腹节前半部散布有粗细不一的刻点,中胸后缘向后弯,但线条整齐,腹末钝圆光滑,无臀棘。
芒果横线尾夜蛾在海南1年发生8〜10代,世代重叠。12月至翌年4月为第一个虫口高峰期,为害花芽和嫩梢;5〜6月和9〜10月发生量也大,分别为害夏梢和秋梢。花穗被害影响坐果和引起落果。该虫全年为害程度与植株抽梢情况密切相关,平均气温23℃以上时为害较重。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及11月上、中旬芒果新梢抽发时出现4次为害高峰。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不强,完成1个世代夏、秋季历时30〜35d,春季约50d,冬季约118d。卵在25〜30℃时,历期2〜3d,平均2.5d。幼虫共5龄,春季历期21d,夏、秋季12〜14d,冬季54d。蛹在冬、春季历期17.3〜54.2d,夏、秋季 10.3〜14.3d。成虫寿命10〜19d。
成虫白天多静伏于树干上或栖息于荫蔽处,趋光性较弱。交配在下半夜较盛,交配后一般在第三、四天开始产卵,最早于次晚开始,个别的要10d后才产卵。产卵多在上半夜进行。连续产卵10多粒后稍停息,然后又继续。卵多产在嫩叶下表面,少数产于嫩枝、叶柄和花序上。卵散产,每头雌蛾一生产卵54〜435粒,平均255粒。卵多在上午孵化,初孵幼虫先为害柔嫩叶脉和叶柄,约达三龄时便钻蛀为害嫩梢。幼虫老熟后从为害部位爬岀,寻找化蛹场所,部分停留在树干伤口或烂洞中,有的钻进天牛为害过的隧道里,但更多的个体继续往下爬到树头周围的土中化蛹。当树上被害梢开始出现凋萎症状时,则表明其中的老熟幼虫已经脱出,而尚未出现凋萎症状的被害梢中都有幼虫存在。这一特点为确定人工诱蛹过程中的适宜收蛹时间提供了依据。
四、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适时修剪,清除枯枝,刮除粗皮,冬季涂干保护,减少合适的化蛹场所;可根据幼虫化蛹习性,在树干基部绑扎稻草引诱老熟幼虫化蛹,定期取下烧毁,对抑制下一代虫口效果很好;认真防治脊胸天牛,减少虫伤枝,以不利于芒果横线尾夜蛾化蛹。
(二)药剂防治
幼虫三龄前和枝条萌芽时喷洒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以后每隔7d喷1次,连喷3次,对杀卵及防治幼虫均有较好的效果。
(三)生物防治
芒果横线尾夜蛾的天敌有多种寄生蜂和寄生蝇,因此要保护和利用其自然天敌。另外,可采集被寄生的蛹,置于筛眼为2.0mm的虫笼中,再将虫笼悬挂于芒果园内,这样寄生性天敌从寄主蛹中羽化后即可飞出虫笼寻找寄主寄生,而该虫成虫则被困死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