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Staudinger);异名:Plusia agnata Staudinger,Phytometra agnata Stauding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黑点银纹夜蛾、豆银纹夜蛾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白菜、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和豆科蔬菜,其次还为害茄子、胡萝卜等,是为害多种蔬菜的杂食性害虫。近年来为害木薯叶片,以幼虫咬食木薯叶片,形成缺刻、孔洞,甚至只剩叶脉。广泛分布于木薯种植区,在江西木薯产区为害较重。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7mm,翅展30〜33mm,体灰褐色。前翅深褐色,具2条银色横纹,翅中有一显著的U形银纹和1个近三角形银斑,二者靠近但不相连。后翅暗褐色,有金属光泽。
卵:半球形,直径0.4〜1.0mm,白色至淡黄绿色,表面具网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30mm,淡绿色,虫体前端较细,向尾部渐宽。头部绿色,两侧有黑斑;胸足及腹足均为绿色,腹足4对,第一和第二对腹足退化,行走时体背拱曲,受惊扰时,体呈C形或O形。 有尾足1对。亚背线白色,气门黄色,体节分界线黄色。
蛹:体长13〜18mm,初期背面褐色,腹面绿色,末期整体黑褐色。第一和第二节气门孔突出,颜色深且较明显。腹部体端延伸为方形臀棘,上生钩状齿6根。蛹外被有薄茧。
该虫在华南地区1年发生6〜7代,在江西1年约发生3代,世代重叠。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平均温度为25.3℃和22.9℃时,卵的发育历期分别是(3.7±0.07)d、(4.4±0.4)d,平均温度为21.4℃和26℃时,幼虫历期分别是26d和21d。平均温度22℃时,蛹的发育历期为(12.1±0.09)d。成虫白天可以活动,以午后活动最频繁,夜间交尾,有弱趋光性。卵单产,常产于叶背。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三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全叶、嫩芽及花蕾,受惊易落,老熟幼虫多在叶背、土表吐丝结茧化蛹。幼虫有假死性,有转株为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发育起点温度卵期为11.25℃,幼虫期为8.02℃,整个世代发育的起点温度为8.85℃,有效积温为573.90℃。该虫在江苏南京、江西南昌的全年总有效积温分别为2779.9℃和3328.8℃,1年发生达5〜6代。银纹夜蛾种群生长的最适温区为22〜25℃,温度低于20℃时成虫多不产卵。高温对其不利,在31℃条件下,幼虫的存活率与化蛹率降低。在江西吉安地区,银纹夜蛾1年发生5〜6代,在27℃下,卵期2.8d,幼虫期12.3d,预蛹期0.8d,蛹期6.6d。每雌平均产卵311.9粒,最多756粒。
四、发生规律
(一)虫源基数
种植时田内的银纹夜蛾虫量与秋季发生量有密切关系,并影响木薯受害程度。与豆类轮作会增加虫源基数。受温、湿度等影响,春季及夏季初期,湿度较低,卵的孵化率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较低,虫源基数较低。盛夏至初秋,温、湿度适宜,虫源基数增加。
(二)气候条件
银纹夜蛾的发生为害程度主要受虫源和温、湿度条件的影响。温度低,降水量多,湿度大,不利于银纹夜蛾的发生。春季及夏季初期,湿度较低,卵的孵化率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较低,由于虫源基数较少,发生为害较轻。初秋,温、湿度适宜,有利于幼虫的大发生,虫源数量增加,因而卵的孵化率增加,幼虫的存活率提高,为害加重。在卵期和初龄幼虫期下暴雨,则不利发生。湿度是影响银纹夜蛾成虫交尾和产卵的主要气候因子。成虫喜在较湿的环境中进行产卵,当相对湿度低于45%时,成虫不能交尾,可产少量未受精卵。湿度高于90%时,产卵量增加。银纹夜蛾成虫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具有趋弱光特性,因此,夜间弱光是其交尾产卵的必要条件,当光强超过31x时,成虫不交尾,也不产卵。
(三)寄主植物
银纹夜蛾主要为害豆类及十字花科蔬菜,春季和夏季初期虫源基数相对低,主要在豆类上为害,发生轻。气候适宜,豆类长势好,卵量多,后代虫源基数大,受害重。在豆类收获期,可转移为害木薯等作物。
(四)天敌
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草蛉、青蛙等捕食性天敌,稻苞虫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parnarae(Vi-ereck)]可寄生银纹夜蛾蛹,这些天敌对银纹夜蛾自然种群后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防治技术
银纹夜蛾寄主广泛,产卵量多,可转移为害。防治银纹夜蛾应采用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保护利用天敌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银纹夜蛾为害重的田块,收获后深耕犁耙,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减少第一代发生量。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银纹夜蛾的迁移和繁殖,可种植玉米诱集带进行诱集。
(二)生物防治
每667m2可释放螟黄赤眼蜂1.5万头,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防治银纹夜蛾。在三龄幼虫期前用苏云金杆菌或Bt乳油喷施防治,每克含活孢子量100亿个以上,在气温20℃以上防治效果较好。
(三)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化性配糖醋液诱集雌蛾,加强测报,同时发生盛期可用糖醋液加少量药剂诱蛾。根据其为害习性,可在清晨太阳出来前、傍晚及阴天进行人工捕捉,发现卵及幼虫聚集较多的叶片时进行人工摘除。清除杂草,收获后翻耕晒土。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其盛发期利用黑光灯和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
(四)化学防治
加强监测,掌握在低龄幼虫早期施药防治,适时进行挑治,交替使用低毒高效药剂。施药时间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前后进行,防效较好。药剂主要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500〜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氟啶脲乳油3000〜4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