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丽廮螨[Calacarus carinatus(Green)]又名龙首丽廮螨、茶紫廮螨、茶紫锈螨,隶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廮螨科。国内分布北自山东、河南,西至云南、贵州、四川,东自沿海地区及海南、台湾。国外分布于日本、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格鲁吉亚、毛里塔尼亚、美国等。主要为害茶树老叶及成叶,当田间螨口多时则同样为害嫩叶。螨口散布于叶面且多聚于叶脉附近,蜕皮堆积如同灰白尘埃。叶片无光呈紫铜色,脆卷易裂,最后枯落,树势衰退,芽梢萎缩硬化,旱季更易加重。茶叶丽廮螨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山茶、油茶、欧洲荚蒾、辣椒。
二、形态特征
成螨:近卵圆形,体长0.19〜0.25mm,宽为0.07〜0.09mm,紫褐色,背部有5条白色纵列的絮状物,足2对。腹部近圆柱形,由前向后稍细,腹背部后体段有环纹,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腹末端有刚毛1对明显,向后伸出。
卵:球形,直径约0.04mm,黄白色,半透明。
幼、若螨:幼螨初期体裸露,有光泽。若螨黄褐至紫褐色,近菱形,开始被白色蜡絮,后体段环纹不明显,体长为0.05〜0.10mm。
1年发生10多代,7〜10月为盛发期;成螨常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由于繁殖快,代数多,世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为害茶树老叶及成叶,螨口多则同样为害嫩叶。
长江中下游1年发生10余代,多以成螨在叶背越冬。春季温度回暖向叶面聚集。当平均气温25℃时,完成1代需要13〜14d。其中卵期3〜5d,幼、若螨期4〜5d,成螨寿命5〜7d,产卵前期2〜4d。平均气温32℃时,完成1代仅需10d左右。每雌产卵16〜28粒。卵散产于叶面,孵化后即在叶面活动为害,幼螨蜕皮均经短暂停食静止后继续为害。当气温>28℃,或夏季中午前后,部分害螨移向叶背,黄昏后又返回叶面,秋凉降温则全部移至叶背。在茶树生长季节,成螨和幼、若螨主要栖息在茶树叶背面,以叶脉两侧及低凹处较多,在田间茶叶丽廮螨常与茶橙廮螨混合发生,为害初期被害状往往不明显,叶片正面似有灰白色尘埃(即蜕皮壳)。当这种尘埃增多后,叶片逐渐失去光泽,呈紫铜色,芽叶萎缩,叶质硬脆,且常由中脉向上卷曲,最后全部脱落。
四、发生规律
(一)螨源基数
以成、若螨在叶背越冬。越冬螨口基数大小,影响其螨口的发生与消长。越冬成螨在早春开始活动,初发生时,往往在少数茶丛上形成为害中心,螨口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以后逐渐向周围扩散。
(二)气象条件
大气温度、湿度、降水量与茶叶丽廮螨的螨口消长关系密切。一般日均温>25℃、相对湿度<80%,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最有利于该螨发生。秋季随气温下降,螨口数量也逐渐减少。由于茶叶丽廮螨成螨多分布在叶片正面,多雨水,尤其是降雨强度大时,对其生存十分不利,可造成螨口的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茶区,一般7〜8月发生较重;在福建福安,以7〜10月发生最多,4〜6月螨量较低。但也会因年份气候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发生高峰期。如在江苏南部茶区,1979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呈现第一发生高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出现次高峰,而1983年仅8月中旬至9月中旬呈现1次高峰。2002年,青岛地区干旱少雨,7〜8月降水量比2001年同期减少50%〜90%,8月平均气温较常年高1〜3℃,随茶苗引种携带的茶叶丽廮螨在山东崂山一带茶区大面积发生。
(三)茶树品种
不同茶树品种受茶叶丽廮螨为害程度不同。一般小叶种茶树发生较轻,而叶片平展、隆起度大的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等大叶种发生较重;种植荫蔽的茶园、苗圃中的茶苗也易受害。
五、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合理搭配品种,及时釆摘,加强肥水,增强树势,改善茶园通透性,提高抗逆能力;气候干旱时节,有喷灌设施条件的茶园应及时灌溉,提高茶园湿度,减少害螨的发生;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病虫苗木带出圃外。
(二)生物防治
天敌的主要种类有瓢虫、粉蛉、草蛉、捕食螨等,在田间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三)化学防治
在害螨发生始期,抓住该螨的发生中心,及时防治,以防其大面积扩散。
在茶树生长季节,药剂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100〜150倍液(合每667m2500〜750mL,安全间隔期7d)、20%复方浏阳霉素乳剂1000倍液(合每667m275mL,安全间隔期7d)、20%四螨嗪悬浮剂1000〜1500倍液(合每667m250〜75mL,安全间隔期10d)、73%炔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合每667m237.5〜50mL,安全间隔期10d)、10%虫螨腈乳油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5〜37.5mL,安全间隔期7d),药液喷洒至茶蓬上部叶片背面,注意农药的轮用、混用。
秋茶釆摘后用45%石硫合剂晶体150〜200倍液(合每667m2375〜500g,釆摘茶园不宜使用)喷雾清园,可压低越冬螨口基数,减轻翌年螨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