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 (Walker);异名:Flatoides tenebrosus Walker,Flatoides perfo-ratus Walker,Ricania malaya Stal]别名八点光蝉、橘八点光蝉、白雄鸡、咖啡黑褐蛾蜡蝉、八点蜡蝉等,属半翅目蜡蝉总科广翅蜡蝉科广翅蜡蝉属。
八点广翅蜡蝉在我国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越南、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地。八点广翅蜡蝉寄主广,以阔叶植物为主,主要有苹果、桃、李、梨、梅、杏、山楂、樱桃、枣、柑橘、金橘、柚、桑、茶、油茶、茶花、板栗、石榴、樟树、构树、喜树、油桐、苦楝、棉、柿、苎麻、黄麻、芝麻、大豆、扁豆、海桐、玫瑰、紫薇、女贞、杜鹃、万年春、迎春花、扶芳藤、蜡梅、梓、黄檀、盐肤木、杨、柳、桂、咖啡、可可、蕨、洋槐等。
八点广翅蜡蝉是茶园蜡蝉常见种之一,20世纪90年代前为害较轻,常与其他种类的蜡蝉统称蜡蝉。20世纪90年代起在湖南中部、南部、西部的山区茶园和丘陵茶园发生为害,局部茶园有成灾现象。2000年以来,八点广翅蜡蝉成为广东英德、河南信阳等茶区害虫优势种之一,与其他蜡蝉混杂发生,成为部分茶区的主要害虫。八点广翅蜡蝉主要以若虫、成虫刺吸茶树嫩梢的汁液为害,新梢受害后生长迟缓,甚至枯萎。若虫期分泌白色蜡质,排泄蜜露,污染叶片及枝梢,引起煤污病,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成虫产卵在茶树嫩梢组织内,常致新梢生长枯竭或折断。八点广翅蜡蝉食性杂,也是果树、森林和农作物的害虫,90年代起已给香柚(湖南辰溪)、柑橘(湖北宜昌、浙江温州)、青梅(浙江湖州)、石榴、油茶(江西)、园林植物(贵州铜仁)等果木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6〜7.5mm,翅展为16〜18mm。头胸部黑褐色至烟褐色,足和腹部褐色,有些个体的后胸、腹基节及足为黄褐色。额具中脊和侧脊,但极不清晰,唇基具中脊。前胸背板具中脊,两边点刻明显;中胸背板具纵脊3条,中脊长而直,侧脊近中部向前分叉,两内叉内斜在端部几乎会合,外叉较短。前翅褐色至烟褐色;前缘近端部2/5处有1近半圆形透明斑,斑的外下方有1较大的不规则形透明斑,内下方有1较小的长圆形透明斑,近前缘顶角处还有1很小的狭长透明斑;翅外缘有2个较大的透明斑,其中前斑不规则(多数在上内方有1突起,有的个体在下内方也有1突起),后斑长圆形,内有1小褐斑(有的个体该小斑近乎消失,而有的个体该斑较大,将后斑分成2个);翅面上散布有白色蜡粉。后翅黑褐色,半透明,基部色略深,脉色深,中室端部有1小透明斑。少数个体在近前缘处还有1狭长的小透明斑,外缘端半部有1列小透明斑。后足胫节外侧有刺2个。
卵:长为1.2mm,长卵形,卵顶具1圆形小突起,初乳白渐变淡黄色。
若虫:头额宽大截平,体形短胖,略呈钝菱形,翅芽处最宽,体长为5〜6mm,宽为3.5〜4mm。初孵若虫乳白色,渐转暗黄褐色,布有深浅不同的斑纹。近羽化时一些个体背部斑纹色较深,腹部末端有4 束灰白色波状弯曲的蜡丝,呈扇状伸出,中间1对长约7mm,两侧长6mm左右,平时腹端上弯,蜡丝覆于体背以保护身体,常作孔雀开屏状,向上直立或伸向后方,通体形态似章鱼。
一般1年发生1代,以卵于枝条内越冬。在陕西、河南等地,若虫于5月中、下旬陆续孵化,在贵州铜仁和湖南怀化等地于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7〜8月成虫羽化,9〜10月仍可见成虫活动。在江西南昌油茶上1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未成熟的成虫在枝条、枯枝落叶或土缝中越冬,部分以卵越冬。4月上旬开始活动并产卵,5月上旬开始卵陆续孵化,至6月上旬若虫开始老熟羽化,7月上、中旬前后为羽化盛期,成虫经20d左右开始交尾,7月上旬至8月下旬为产卵期,8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孵化,至9月上旬第二代老熟若虫羽化,羽化的成虫经短时补充营养后下树寻找合适的场所越冬。
成、若虫白天活动为害,刺吸茶树嫩梢汁液。幼龄若虫具有较强的群集性,常数头聚集在嫩茎或嫩叶背面为害,四龄后分散为害。若虫爬行迅速,受惊动跳跃逃逸,腹末蜡丝簇生,披散波状弯曲,上举作孔雀开屏状。蜡丝常脱落于栖息为害处。若虫怕水,下雨时下移入丛内,天晴即上梢为害。成虫羽化后继续取食为害,约10d后即可交尾、产卵,每头雌虫可产卵4〜5次,每次间隔6〜8d。卵产于当年生成熟枝梢木质部内,每次可产卵20余粒,雌虫以产卵器刺破皮层成深达木质部的卵穴,每一穴产1粒卵,卵穴彼此相邻排成1纵列,长为10〜35mm。卵列处杂布产卵时产卵器锉出的部分木质部纤维组织,并覆有白色绵毛状蜡丝,蜡丝易脱落,孵化后露出孵化孔。成虫有趋聚产卵的习性,虫量大时被害枝上布满卵列。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有一定的趋光性,1代区成虫至秋后陆续死亡。八点广翅蜡蝉在湖北宜昌的各虫态历期分别为:卵期为270〜332d,若虫期为40〜50d,成虫期为28〜40d(钟仕田,1989)。
四、发生规律
(一)寄主植物
八点广翅蜡蝉趋嫩性强,造成八点广翅蜡蝉成虫对不同茶树品种的选择性,茶园内各品种上成虫数量表现为:英红9号>黄枝香>金观音。
八点广翅蜡蝉成虫自身生活习性和环境共同影响了其在茶园的空间分布。在品种一致、长势较为均一的茶园中,八点广翅蜡蝉成虫虫口密度在每调查点2.3〜17.9头范围内于茶园中呈一般的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一般以对角线和Z形法实地取样,可根据Willson(1983)提出的序贯抽样估计法按K = 4.911制成精密度为0.20、0.25、0.30的序贯抽样表。
(二)茶园栽培条件
八点广翅蜡蝉喜欢阴湿环境,杂草繁茂的茶园发生较重。茶树生长繁茂、树冠高大的发生较重;一般周围植被丰富的茶园,尤其是生态茶园生态树的种植常致茶园通风条件差,光照弱,湿度大,为八点广翅蜡蝉提供了较适宜的生存场所。所以,山区茶园和丘陵茶园发生较严重。此外,施肥水平高、茶梢抽长旺盛、采摘不勤、营养条件好的茶园发生较重。茶园生态条件对八点广翅蜡蝉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含有其他寄主的生态茶园可为八点广翅蜡蝉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场所,延长了八点广翅蜡蝉为害时间,常加重其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茶园生态建设的推广,八点广翅蜡蝉在短期内发生为害将呈加重趋势。
(三)天敌
湖北宜昌观察发现,八点广翅蜡蝉常受多种天敌的抑制,其中普通草蛉、大腹圆蛛等为优势种,还有日本通草蛉、大草蛉、步甲、异色瓢虫等多种昆虫和黄褐新圆蛛、八斑球腹蛛等14种蜘蛛。卵期还发现一种小蜂寄生(钟仕田,1989)。另据湖南报道,蜡蝉的天敌种类很多,已发现20多种。主要天敌有鸟类:白脸山雀(Parus major Linne)、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 Linne)、画眉(Garrulax canorus Linne)、灰喜鹊[Cyanopica cyana(Pallas)];蜘蛛类:黄斑圆蛛(Araneus ejusmodi Boes. et Str.)、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Fabr.)]、黑色蝇虎[Plexippus paykulli(Savigny et Audouin)];捕食性昆虫类: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Okamoto)]、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Saussure)]、黄蜻(Pantala flavescens Fabricius)、猎蝽(Sirthenea sp.)、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在山区以鸟类对蜡蝉成虫的控制作用最大。对蜡蝉若虫的控制以草蛉、猎蝽和瓢虫类为主,其中以普通草蛉的若虫为优势种。
五、防治技术
八点广翅蜡蝉的发生与阴湿环境、生态条件关系密切,茶园植被覆盖度大、阔叶树种寄主抽梢轮次多 的茶园发生严重,也与近年来夏茶弃釆和茶园失管致杂草丛生有关。为此,首先应加强茶园管理,整治茶 园环境。八点广翅蜡蝉趋嫩性强,防治上应以控梢为主,而剪除卵枝是防治该虫的关键节点。
(一)农业防治
八点广翅蜡蝉产卵于当季成熟枝条内,茶园修剪剪除卵枝是一种关键的控制措施。1代区可在全年茶季结束后修剪,2代区在夏茶结束后修剪一次。修剪还能恶化害虫取食、产卵条件及栖息场所,抑制其发生。八点广翅蜡蝉喜阴湿,应及时清除杂草,对周围植被进行修剪、清理,地下水位高的茶园要注意排水,综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抑制其发生。八点广翅蜡蝉趋嫩性强,应及时釆摘,发生严重的茶园可重采、强采。
(二)生物防治
生态茶园是现代茶业的发展方向,是利用天敌的基础,但在生态茶园建设中要注意生态树种的选择、遮阴度的控制等。茶园农药和杀虫灯等非选择性防治方法的应用要科学,以尽量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三)物理防治
八点广翅蜡蝉成虫有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可利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成虫,从而有效降低成虫种群密度及后代发生数量。在发生季节可用捕虫网捕捉成虫和若虫。
(四)化学防治
在若虫盛孵期用药。防治八点广翅蜡蝉的药剂种类较多,以触杀或内吸农药为好,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10〜13mL,安全间隔期5d)、2.5%联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合每667m212.5〜25mL,安全间隔期6〜7d)、24%虫螨腈悬浮剂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6〜40mL,安全间隔期7d)等。在配制药液时,药液中添加1%矿物油,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