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et)又称山茶象,属鞘翅目象甲科。全国各产茶省份均有分布,以西南茶区发生较多。主要以成虫和幼虫蛀食茶果种仁为害,成虫还可加害嫩茎,使嫩梢凋萎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7〜11mm,全体黑色,疏被白色绒毛,构成规则的斑纹,腹面鳞毛甚密。触角膝状,端部3节膨大。雄虫触角着生在管状喙中部,雌虫则着生在喙基部1/3处。管状喙长为4〜6mm,向下弯曲。前胸近半球形,有浅茶褐色鳞毛和刻点。中胸小盾板密生白色鳞毛。鞘翅上杂有黑色、褐色和白色鳞毛,基部和近中部有2条由白色鳞毛组成的横线。每鞘翅上各有10条纵沟,沟内有粗大刻点。足腿节末端膨大,下方有1短刺。
卵:长椭圆形,长径约1mm,短径为0.2~0.3mm,黄白色。
幼虫:幼虫4龄。末龄幼虫体长为10〜12mm,头深褐色。体弯曲呈C形,肥壮,各体节多横皱纹,无足。幼龄时体乳白色,随龄期增加渐变黄白色,出果时多为金黄色。
蛹:体长为9〜11mm,长椭圆形,乳黄色,体表着生细毛,翅芽上有纵向沟纹,腹末有1对短刺。
除云南部分地区每年发生1代外,一般2年发生1代,经历3个年度。2年1代区,第一年以幼虫越冬,幼虫在土中生活约12个月,至第二年8〜11月化蛹,当年陆续羽化为成虫但不出土,在土中越冬,至第三年4〜5月陆续岀土。成虫出土后经7d左右开始交尾产卵于茶果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陆续死亡。幼虫孵化后在茶果内生长发育,至8〜11月老熟时离果入土越冬。1年1代区,越冬幼虫于翌年4〜5月化蛹,5月成虫陆续羽化出土,6月中、下旬大量产卵于茶果内,至9月上旬,幼虫老熟时离果入土越冬。各虫态历期:卵期7〜15d,幼虫蛀果期50〜80d,蛹期30〜50d。
成虫出土以18:00〜19:00为多,畏强光,常集中栖息在有树木遮阴或阴坡茂密茶丛的茶果上,具假死性。雨天或夜间气温降低时活动力弱,常躲在叶背或果底。初出土成虫不活跃,需经取食补充营养后才交尾产卵。取食时以管状喙插入幼果内,取食茶果汁液,使受害果表面呈现小黑点,常引起落果。一般每头成虫每天为害茶果2〜4个。成虫还能为害嫩茎,取食时先将皮层咬一孔洞,后以管状喙插入茎内取食洞孔上、下方的木质部和髓部,使嫩梢被害部中空后凋萎枯死。成虫产卵时先以管状喙咬破果皮,将果钻一小孔后,再将产卵管插入果内产卵,每孔产1粒。每头雌虫产卵50〜180粒,平均100粒左右。
成虫出土、为害时期与茶果生长发育存在着一定的物候关系。成虫出土从4月上旬开始,一直可持续到8月上旬。而这段时间内果壳深绿柔软,种仁多汁,适于成虫为害产卵。8月以后,果壳逐渐转黄硬化,种仁成固态状,此时,成虫难以生存随之绝迹。
幼虫孵化后在茶果内取食种仁,使茶果种仁残缺不全或全部食尽成空壳。幼虫老熟后在果蒂或果腰附近咬一圆孔爬出,坠地钻入土中,做一椭圆形土室,栖居于其中。入土深度为10〜17cm,土温下降时常能继续向下移动,另造土室越冬。
四、发生规律
(一)气候
成虫羽化迟早和数量与气温、土温的关系极为密切。如在四川灌县,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气温在16〜18℃时,15cm深土层的温度达18℃以上时,为成虫羽化初期;当气温上升到21〜23℃,土温在22〜24℃时为羽化盛期;气温上升到25〜27℃,土温在26〜28℃时为羽化末期。当气温低于16℃时,成虫即使岀土也不活动而潜伏于叶间。
(二)茶园环境
由于成虫喜生活于荫蔽场所,故郁闭的茶园发生量较多,为害也重。在同一茶园中,中部茶丛上的虫量比边缘的多。
(三)土壤
土壤疏松的茶园有利于幼虫入土,存活率髙,虫口密度较大,土壤板结则虫口密度小。
五、防治技术
在幼虫离果之前及时采除虫果烧毁。采收的茶果摊放时,将爬出的幼虫杀死。其余参照茶丽纹象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