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又名桑褐刺蛾、桑刺毛虫,属鳞翅目刺蛾科。在国内分布于各产茶地区。
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体上刺毛触及人体皮肤引起红肿痒痛,严重时发生皮炎,影响茶叶产量和茶园管理。雌蛾产卵于叶背,幼虫孵化后在叶背群集并取食叶肉,半月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咬食下表皮和叶肉,成长后自叶尖咬食叶片成平直缺口,如刀切,严重时仅残留表皮和叶脉。
除茶树以外,该虫还为害桑、柑橘、桃、梨、白杨等多种植物。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15〜18mm,翅展为31〜39mm,全体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缘近2/3处至近肩角和近臀角处,各具1暗褐色弧形横线,两线内侧衬影状带,外横线较垂直,外衬铜斑不清晰,仅在臀角处呈梯形;雌成虫体色、斑纹较雄成虫浅。
卵:扁椭圆形,黄色,半透明。
幼虫:体长为35mm,黄色,背线天蓝色,各节在背线前后各具1对黑点,亚背线各节具1对突起,其中后胸及一、五、八、九腹节突起最大。
茧:灰褐色,椭圆形。
褐刺蛾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附近土中结茧越冬。3代区成虫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现。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卵多成块产在叶背;幼虫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
四、发生规律
褐刺蛾入土结茧越冬后,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层深度等对越冬代成虫翌年羽化产生较大影响。
温度对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率有影响。该虫羽化的适宜温度为20〜30℃,30℃时羽化率最高,为75%; 15℃时,羽化率会明显降低;而在35℃持续高温条件下,该虫根本不能羽化。温度对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进度有影响,温度越高羽化最高峰来的越早。15℃、20℃、25℃、30℃下,其羽化最高峰出现在第六、四、三、二周。
土壤含水量对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有显著影响。含水量的影响有两个明显的范围,含水量为10%〜40%该虫羽化率基本一致,集中在50%〜65%;含水量在50%以上,则完全不能羽化,土壤含水量过高对蛹的发育非常不利。
室外自然条件下,表土深度对褐刺蛾越冬代成虫的羽化率有影响。表土层、表土下2cm、表土下5cm处褐刺蛾羽化率分别为77%、70%、10%,因此,表土下5cm不适宜蛹的发育。
五、防治技术
防治技术参考扁刺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