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茶细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时间:2023-01-13 17:12:35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又名三角卷叶蛾,属鳞翅目细蛾科。国内分布于各产茶区,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
       幼虫潜食嫩叶叶肉,或将嫩叶卷成虫苞匿居其中取食为害,是趋嫩性很强的食叶性害虫。而幼虫排出的粪粒聚积在虫苞内,会污染茶叶。成虫产卵于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即潜入叶内,在一、二龄期潜食叶肉,形成白色线状弯曲的潜痕;三龄和四龄前期,将叶缘向叶背卷折,形成卷苞,在苞内咀食叶肉;四龄后期和五龄期,将叶尖反卷成三角苞,匿居其中取食,转移他叶时则另行卷苞取食,一般1苞内1头虫,偶尔1苞内有2〜4头幼虫。茶细蛾主要为害当季新梢嫩叶,以芽下第二叶最多。
       茶细蛾不仅影响茶叶产量,而且给茶叶品质带来严重的影响。通常在卷边期之前对茶叶产量影响不显著,混入3%以下的虫苞,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亦不显著。但是,在结苞期不仅影响茶叶产量,而且当混入3%以上的虫苞后,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茶细蛾在我国早有记载,主要为害茶、山茶、油茶等植物。赵启民等认为,茶细蛾在茶树上成为一种主要害虫还是在1972年以后,但2000年以来发展很快,全国从北到南几乎所有产茶省份都有发生,在西南、江南等茶区,茶细蛾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卷叶类害虫。在重庆、四川、湖北、云南等地调查发现,5〜7月,茶细蛾在各茶区为害均较严重,四川省浦江清见乡蜀涛茶叶基地(约100hm2)蓬面芽叶受害率超过 80%。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为4〜6mm,翅展为10〜13mm。头、胸暗褐色。触角丝状,褐色,长6〜7.5mm,上面密布黄色鳞片;复眼黑色;口缘长,淡褐色。前翅狭长,褐色,具紫色光泽,前缘中央偏基部有1个金黄色三角形斑纹。后翅暗褐色,缘毛长。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黄色。雌虫尾部较粗短,呈圆筒形,被暗褐色长毛,尾端有似镰刀状产卵器;雄虫尾部较细长,呈椭圆形,无暗褐色长毛,尾端有两片板。前、中足腿节、胫节暗褐色,跗节白色;后足腿节中部淡黄色,基部及端部暗褐色,胫节和跗节一侧暗褐色,另一侧淡黄色。
       卵:长为0.3〜0.5mm,扁平,椭圆形,无色透明,有光泽,近孵化时较浑浊,呈乳白色。
       幼虫:体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单眼黑色。体表具白色短毛,低龄期体略扁平。老熟幼虫体长为8〜10mm,头小胸大,腹部由前向后渐细,呈圆筒形,半透明,能透见体内紫黑色内脏,体表生有白色细毛。胸足3对发达,腹足3对着生于第三、四、五腹节上,第六腹节足退化,尾足1对。一龄幼虫体长约1.0mm,二龄幼虫体长为1.5〜2. 0mm,三龄幼虫体长为2.5〜4.0mm,四龄幼虫体长为5.0〜6.0mm,五龄幼虫体长为8.0〜10.0mm。
       蛹:圆筒形,长为5.0〜6.0mm,浅褐色。翅芽伸达第六腹节前缘,触角和足超岀腹部末端。腹面及翅芽淡黄色,复眼红褐色,头顶有1个三角形刺状突起,体两侧各有1列短毛。腹末有8枚小突起。
       茧:长椭圆形,长为7.5〜9.0mm,灰白色。
生活习性
       该虫在浙江一带1年发生7〜8代,以蛹茧在茶树中下部成叶或老叶面凹陷处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产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各地发生时期有差异,四代后出现世代重叠.以五代、六代为害最重。
       成虫晚上活动、交尾,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2〜3d把卵产在嫩叶背面,芽下第二叶居多,三叶次之,芽上少,一片叶上数粒至数十粒,一至三代每雌蛾可产卵44〜68粒,其余各代少。一、二龄为潜叶期,卵孵化后,幼虫从叶片的下表皮潜入,在上、下表皮间取食叶肉,形成潜道。潜叶期在4月、5月和10月需10〜10. 4d,11月、12月为7d,6月、8月约5d,9月约4.5d,7月约3. 8d。三龄起进入卷边期,即 幼虫从潜道中爬出,在嫩叶边缘吐丝将叶缘向背面卷折,幼虫在卷边内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留下上表皮,虫粪留在卷边内。卷边期除7月约2.5d和10月6d外,5〜6月、8〜9月和11月均为5d左右。四龄后期、五龄初期进入卷苞期,幼虫自嫩叶尖向叶背卷结为三角形虫苞,隐匿苞中蛀食叶肉,幼虫常转苞为害,把粪便堆积在苞内,严重影响茶叶质量。结苞期在5、6月为10d,8〜11月为8d左右。老熟幼虫把虫苞咬个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叶或成叶背面吐丝结茧化蛹。
       该虫卵期3〜5d,幼虫期9〜40d,非越冬蛹期7〜16d,成虫寿命4〜6d。留养茶园及幼龄茶园芽叶较多,有利其发生,以每年夏季受害最为严重。气温升至28℃以上,成虫易死亡,产卵也少,7〜8月为害较轻。主要天敌有锥腹小蜂,寄生率为20%左右,多种蜘蛛捕食茶细蛾成虫、幼虫。
四、发生规律

       (一)虫源基数
       茶细蛾全年发生量较少,为害较轻。全年以第三代蛾发生量最多,其次为第二代,第一代和第四代发生量仅次于第二代,相差较小,第五、六代发生量最少。可见,该虫为害主要时期为4〜8月的第一至四代幼虫期。茶细蛾一年中第一、二代发生比较整齐,而中后期世代有轻度重叠,虫态较复杂。第七代成虫发生量较少,部分蛹滞育越冬,其他虫态于11月陆续死亡。
       由于茶细蛾主要为害嫩叶,因此,在未开采的幼龄茶园和留养茶园发生普遍而严重,这类茶园应特别注意茶细蛾的监测。据调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未开采的幼龄茶园虫口数为采摘茶园的1.44倍。

       (二)气候条件
       茶细蛾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中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适宜于茶细蛾繁殖的气温上限在25°C左右,高温干旱是抑制其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气温在28°C以上成虫寿命缩短,并基本不产卵,这是我国长江中下游茶区在7月、8月茶细蛾为害较轻的主要原因。在长江中下游茶区若10月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可能要发生第八代,但这代幼虫大多在冬季低温来临时不能化蛹而死亡,翌年则发生为害较轻。
       一般气温在10°C以下时对幼虫生长发育有影响,当气温降至0°C左右时,绝大部分幼虫均被冻死不能生存。如1978年11月下旬最低气温降至-1.5°C后幼虫即大量死亡,第七代化蛹数仅为卷苞虫数的37. 36%。
       第一代幼虫发生迟早也受早春气温的影响。常年越冬蛹多数到3月羽化产卵,4月上、中旬才出现第一代幼虫。但1979年2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往年高,比1977年和1978年同期分别高2. 9°C和3. 7°C ,2月19〜22日日平均气温高达10〜16.8°C,故越冬蛹羽化提早,2月下旬即大量羽化,3月中旬开始产卵,3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即开始发生。
       在常年情况下,杭州地区茶细蛾的发生量以第一至三代渐次增多,第三代往往是全年为害盛期,以后随高温干旱季节的到来虫口明显下降,秋季气温下降而降水量增多后虫口又逐渐上升。但1978年夏季高温干旱季节提早且长,6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即高达27.6℃,最高气温达31.3°C,比1977年同期增高3. 8°C。而6月降水量仅52. 5mm,比1977年同期减少233. 7mm,故第三代虫口显著下降。据6月底田间调查,除在有遮阴树下的茶园可找到少量茶细蛾外,多数茶园很难找到。由于7、8月平均气温分别比1977年偏高1.4°C和2.5°C,而7、8、9月降水量分别比1977年减少18. 6mm、168. 7mm. 89. 3mm,因此,秋季田间虫口也很少。
       茶细蛾各代生活历期随温度不同而异,平均气温在15°C以下时全世代历期需60d左右,16〜20°C时需40d以上, 21〜25℃时需30d以上,26〜30°C时需30d左右。全年以夏茶期间为害最严重,但是当气候条件适宜时10〜11月为害也较严重。

       (三)天敌
       茶细蛾的天敌主要有锥腹姬小蜂、金小蜂、茶细蛾茧蜂和蜘蛛等。在杭州茶区,寄生蜂总寄生率可达67%,其中锥腹姬小蜂对茶细蛾第三代以后的幼虫寄生率较高,一般可达20%左右,个别茶园有时可高达70%左右,对茶细蛾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应用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茶细蛾性信息素的研究。据Ando等的报告,茶细蛾的性信息素包括两种成分:反11-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两者的配比是90:10。单是反-11-十六碳烯醛一种成分引诱效果很低,必须加入10%〜30%的顺-11-十六碳烯醛才有引诱活性。如果在成分中混有反11-十六碳烯醇或反-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便会产生对雄成虫引诱活性的抑制作用。该性信息素目前在日本并没有进行大面积应用。
六、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1.多次分批采茶   由于茶细蛾幼虫主要为害嫩叶,卵也产在嫩叶上,故实行多次分批采茶既可釆去大量有虫叶片,又可减少茶细蛾的产卵场所和食料,对其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适时修剪   大部分茶区在秋茶结束或翌年春茶前有轻修剪的习惯,结合防治茶细蛾,修剪时期掌握在越冬代幼虫化蛹前,这时茶细蛾大多在茶树蓬面上,剪除防治效果较好。
       3.人工摘除   茶细蛾幼虫多在茶树上部卷结嫩叶为害,虫苞明显,发生严重的茶园可进行人工摘除。

       (二)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茶细蛾绒茧蜂寄生率相当高,采下来的虫苞自然放置一段时间,让寄生蜂羽化飞回茶园;也可人工饲养寄生蜂如茶细蛾锥腹姬小蜂等,在羽化产卵期释放。
       (三)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从而有效降低成虫种群密度及后代发生数量。
       (四)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百芽梢有虫7头。防治时期应掌握在潜叶、卷边期。农药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225〜300mL/hm2,安全间隔期5d)、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225〜300mL/hm2,安全间隔期5d)、15%茚虫威悬浮剂2500〜3500倍液(180〜270mL/hm2,安全间隔期14d)、2.4%苦参碱+0.8%氯氰菊酯合剂1000〜1500倍液(750〜1125mL/hm2,安全间隔期7d)。喷药时应注意质量,务使叶背全部喷湿。

附:测报技术
       茶细蛾预测预报方法有两种:
       (1)历期预测法   田间定期调查蛹的羽化率,或者在蛹羽化前田间采集蛹茧,室内定期观察蛹的羽化进度,掌握蛹的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可以按下式计算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虫产卵前期(2〜3d)+卵历期+幼虫潜叶期+卷边期(折半)
       防治适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虫产卵前期+卵历期+幼虫潜叶期
       (2)目测防治适期   在茶树芽叶生长期,田间定期目测芽叶被害情况,当发现嫩叶上大多数茶细蛾幼虫已处在潜叶及卷边为害期,并出现个别的三角形虫苞时,即可立即进行田间施药防治。此方法适用于直接从事田间生产的经营者和承包者。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