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郑州欧柯奇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茶小卷叶蛾的特点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3-01-12 10:16:20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honmai(Yasuda)]又称棉褐带卷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分布于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台湾、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份。幼虫将嫩叶和成叶卷成虫苞,匿居其中取食为害。初孵幼虫趋嫩为害,爬至新梢顶端初展新叶正面的叶尖部,吐丝将两侧向内卷,匿居其中咀食上表皮和叶肉,或在新芽缝隙中取食。随虫龄增加,虫苞也增大,成长后将邻近二叶乃至整个芽梢缀结成虫苞,在苞内取食,后期能转害老叶。幼虫受惊时即迅速退出虫苞,吐丝下坠或弹跳逃脱。老熟后在苞内化蛹。该虫在日本是茶叶生产上最严重的一种害虫。常年可造成20%以上的减产。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柑橘、梨、苹果、樱桃、桑、棉、甘薯、茄子及白杨等植物。
       茶小卷叶蛾的学名曾出现几次变动。早期将茶小卷叶蛾定名为Adoxophyes privatana Walker,到1970年前后改名为Adoxophyes orana,列为一种可以为害31科56种植物的多食性害虫。特别在日本,记载它是苹果、梨和茶树上的重要害虫。由于发现这个种中为害茶树与为害苹果、梨的虫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也就是当将茶树上的小卷叶蛾和苹果或梨上的小卷叶蛾人工饲养时,苹果或梨上的小卷叶蛾只与苹果或梨上的小卷叶蛾交配,而不与茶树上的小卷叶蛾交配,茶树上的小卷叶蛾同样如此。当强制进行交配 时,苹果或梨上的小卷叶蛾与茶树上的小卷叶蛾虽可以交配产卵,但只有6%的卵可以孵化,而且后代均为雄虫,存活率还很低。于是便开展了形态学的研究,当时未发现有明显的区别,只是把苹果和茶树上的小卷叶蛾定为一个种(A. orana)下面的两个生物型,即茶型和苹果型,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中,就以不同型的形式认知。由于这两种型在日本的地理分布上也有重叠。1975年Yasuda又提出它们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亚种。苹果上的小卷叶蛾是A. orana fasciata,茶树上的小卷叶蛾因为证据不足,大多用未定种名Adoxophyes sp. 。逐渐科学家们敏感地对这两个型的身份产生怀疑,提出了对“Adoxophyes属昆虫的分类学”研究项目。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新深入地进行了茶小卷叶蛾近似种的解剖学研究,结果是将这两个型的害虫细分为3个种:苹果上的种为苹果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r- stamm),茶上的种为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honmai Yasuda),以及与茶上的小卷叶蛾混生,但不为害茶而为害杜鹃花科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和虎耳草科茶薦子属(Grossulariaceae)植物的种,可疑褐带卷蛾(Adoxophyes dubia Yasuda)(Yasuda,1998)。三者的微细区别主要是茶小卷叶蛾雄成虫生殖器的角状突(uncus)较狭,而苹果褐带卷蛾雄成虫生殖器的角状突较宽大;茶小卷叶蛾雄成虫生殖器的瓣(valva)呈舌状,而苹果褐带卷蛾则呈三角形。这个形态学的研究结果把长期以来误认为是一个种的生物群分为3个种,还为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的研究指岀了清晰的方向。以后的研究形势急转直下,很快获得了正确的研究结果,并在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为6〜7mm,翅展为15〜18mm。体淡黄褐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淡黄褐色,翅面散布褐色细纹。基线、中带、端纹深褐色,形成3条斜带,中带最长,近中央处分叉略呈h形。后翅淡黄色,外缘略呈褐色。雄蛾体较小,长7〜8mm,翅展16〜22mm,前翅深褐色,条纹较雌成虫明显。
       卵:椭圆形,扁平,淡黄色,长径为0.7〜0.8mm,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上覆胶质薄膜。
       幼虫:体长为10〜20mm,末龄幼虫体长为16〜20mm,鲜绿色,头部橙黄色,前胸硬皮板淡黄褐色。共5龄。
       蛹:雌蛹体长为9〜10mm,雄蛹体长约为8mm。黄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基部横列有刺状突起,尾刺呈尖钩状。
三、生活习性
       在安徽、江苏、浙江、湖南1年发生4〜5代,江西发生5〜6代,广东发生6〜7代,台湾发生8〜9代。多以幼虫在虫苞或落叶中越冬,少数以蛹越冬。冬季遇气温高时也能活动取食。翌年3月中、下旬至4月初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产卵(广东英德在2月中旬即可见成虫)。4代区各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旬。全年以7月为害最严重。虫态历期:卵期5〜8d,幼虫期20〜30d(越冬代达5个月以上),蛹期6〜8d,成虫寿命4〜13d。在江苏宜兴,第一至四代的历期分别为61d、50d、73d 和 182d。
       雌成虫大多在清晨和19:00〜21:00羽化,雄成虫则多在9:00〜11:00和15:00〜17:00羽化。雌雄性比约为1:4。羽化后成虫白天潜伏于茶丛间,夜间活动,以黄昏至21:00〜23:00活动最盛。羽化后当天或第二天交尾。交尾在19:00以后及翌日9:00前进行。交尾后4〜6h即产卵。卵多产于茶丛中部老叶背面,每雌产卵300〜400粒。卵多在露水干后孵化,孵化率平均达90%以上。初孵幼虫甚活泼,迅速爬行或吐丝下垂分散,寻找嫩叶叶尖吐丝结苞为害。幼龄幼虫主要为害幼嫩的一芽一叶,极少数为害成叶与老叶。三龄后将嫩叶缀结成苞为害,老嫩叶片均能咀食。一般1头幼虫平均为害茶芽1〜2个,叶片8〜9张,卷结3次虫苞。幼虫共5龄。三龄后如受惊动,迅速后退吐丝下垂或弹跳逃脱。幼虫老熟后多数离开原来虫苞,重新吐丝将两片老叶缀结成新苞,化蛹于其中。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茶小卷叶蛾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6℃、相对湿度80%左右。高温(28℃以上)、低湿(75%以下)对其生育不利,卵孵化率下降,幼虫死亡率提高,虫口减少。冬季如果平均气温过低,越冬幼虫死亡率也高,翌年虫源减少,为害减轻。在同一块茶园,虫口分布以茶园边缘为多。
       茶小卷叶蛾的天敌种类较多,卵期有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幼虫期有茶毛虫长绒茧蜂[DoLichogenidea lacteicolor (Viereck)]、茶小卷蛾盘绒茧蜂[Cotesia theae (Sonan)]、麦蛾钝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砖红色齿腿姬蜂(Pristomerus testaceus Morl.)、白僵菌、颗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及昆虫痘病毒等,蛹期有寄生蜂丽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uploeae Westwood)、凹腹姬蜂(Coelichneumon sp.)等,成虫期有多种捕食性蜘蛛。
四、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
       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在日本的研究始于1969年。日本Tamaki等(1971,1979, 1984)最早从50000 头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小卷叶蛾雌成虫用二氯甲烷多次提取,提取液用含醇的KOH皂化。将未皂化的组分放在弗罗里硅土(Florisil)层析柱上,用含25%乙醚的正己烷液将大部分的醇淋洗去除,再用无水醋酸和吡啶进行乙酰化,最后用经硝酸银处理过的硅酸柱上用不同浓度的乙醚-石油醚溶液淋洗,获得了两种活性成分。1971年Tamaki等比较了两者差别,但进展不大,还未达到生产上应用的程度。其后,日本对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又重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直到1983年才确定了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主要包括4种有效成分,并实现了商品化。它们是: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TDA)和顺-11-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11-TDA),是性信息素的“长距离”趋化性主成分,有较广的作用范围,而反-11-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11-TDA)和顺-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Z-9E-12-TDDA),是性信息素的“近距离”行为反应的次要成分。10-甲基十二烷醇醋酸酯(10-Me-12 Ac)由于成本偏高,所以在后来的商品配方中予以去除。这个由4种成分组成的性信息素商品从1982年起在日本茶叶生产上广泛应用于茶小卷叶蛾的化学生态防治。这个配方实际上并不是茶小卷叶蛾的最佳性信息素配方,而是由于在日本的茶叶生产中往往有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同时发生,因此,采用这个配方可达到兼治两种卷叶蛾的目的。在我国台湾的配方和日本的稍有不同。前两种成分的比例有所提高,而后两种成分的比例降低。这种性信息素商品在日本茶园中应用获得十分理想的效果。在每667m2应用20〜30个涂在塑料管内壁上的性信息素产品后,防效优于化学农药,而成本可低于化学农药。但在应用15年后的1997年有报道称在日本出现“抗性”,防效由96%降至21%。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昆虫对性信息素产生“抗性”的实例。目前日本对这种“抗性”归之于连续使用性信息素引起的选择压力。2001年,日本科学家提出在原来的4种成分组成的配方中加入另3种成分(Z-11-14 OH,Z-9-12Ac和11-12Ac),效果又恢复到原来的96%左右。
       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顺-11-十四碳烯醇醋酸酯、反-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顺- 9-反-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这4种活性成分是用以同时防治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11- DDA)两种卷叶蛾的性信息素配方。顺-9-十二碳烯醇醋酸酯(Z-9-DDA)和11 -十二碳烯醇醋酸酯是(11-DDA)台湾分离出来的性信息素成分,10-甲基十二烷醇醋酸酯是一种短距离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可提高雄成虫着陆和近距离交配能力。在我国台湾和日本的配方中曾有出现。在1997年日本茶小卷叶蛾出现对性信息素的“抗性”后,在修正的性信息素配方中加有顺-11-十四碳烯醇醋酸酯,顺-9 -十二碳烯醇醋酸酯和11-十二碳烯醇醋酸酯这3种成分。
五、防治技术

       (一)人工捕捉
       结合茶园栽培管理和采茶,随时摘除虫苞和卵块捏死。
       (二)诱杀
       在成虫羽化盛期,每天晚上点灯诱杀。也可将未交尾的雌成虫装入四面通风的小盒中,悬挂在水盆上方或粘胶式诱捕器上,诱杀雄成虫。性诱还可用合成的性引诱剂(日本釆用包括4种成分的配方,可以兼治茶小卷叶蛾和茶卷叶蛾两种卷叶蛾),装入橡胶管中,悬挂在上述诱捕器上。此外,用红糖:黄酒:醋为1:2:1的配比,加入少量农药制成糖醋液,也可诱杀成虫。在成虫开始羽化时,以每天每667m2释放顺-11-14Ac 0.2〜0.6g,装有信息素的缓释载体放置在茶树的采摘面下,对雄蛾的迷向效果可达60%〜70%。
       (三)生物防治
       在成虫产卵期释放赤眼蜂3次,每667m2共放蜂8万头,每间隔5〜10m挂(放)一张卵卡。第一次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释放,以后每隔3〜4d分别放1次蜂,3次放蜂量的比例为3:3:2。也可将颗粒病毒虫尸25头研碎加水25L,搅匀后喷雾,每667m2喷液量为75L,喷雾宜在成虫高峰期后4〜5d进行。虫口数量少时可挑治“发虫”中心。
       (四)化学防治
       重点应抓好第一代幼龄幼虫的防治。药剂可选用10%联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安全间隔期7d),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安全间隔期5d)、10%氯氰菊酯乳油(安全间隔期3d)、2.5%溴氰菊酯乳油(安全间隔期5d)、10%氯菊酯乳油(安全间隔期7d)6000〜8000倍液,或15%茚虫威乳油(安全间隔期14d)2500〜3500倍液、0.6%苦参碱水剂(安全间隔期7d)1000〜1500倍液。喷药时应将虫苞喷湿。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