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枝梢黑点病目前仅在我国有报道。最早于196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发现该病,湖南、安徽也相继报道,现在全国各主要产茶区均有分布。该病为害主要使夏茶新梢生长缓慢,芽叶稀疏发黄,芽梢呈鸡爪状,节间变短,对夹叶增多,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一般发病率为10%〜40%,严重时高达60%〜70%,发病较重的茶园可造成翌年春茶减产30%以上。
二、症状
茶枝梢黑点病发生在当年生的半木质化的红色枝梢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现不规则的灰色病斑,以后逐渐向上下扩展,长可达10〜15cm,病斑呈灰白色,表面散生许多黑色带有光泽的小粒点,圆形或椭圆形, 向上突起,这是病菌的子囊盘。发病严重的茶树枝梢芽叶稀疏、瘦黄,枝梢上部叶片大量脱落,在干旱季节,病梢上芽叶常表现萎蔫枯焦,严重时全梢枯死。
茶枝梢黑点病病原为一种薄盘菌 (Cenangium sp),属子囊菌门薄盘菌属。子囊盘初埋生于枝梢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革质,无柄,散生,黑色,并带有光泽,直径约 0. 5mm左右。子囊棍棒状,直或略弯,大小为 (114〜172) MmX (20〜24) Mm,内生 8 个子囊孢子,在子囊下呈单行或者交互排列。子囊孢子无色,透明,单胞,长椭圆形或梭形,直或弯曲,大小为(22〜42) fim X (5.5〜7.7) pmo,子囊间有侧丝。侧丝比子囊长,线形或有分枝,大小为(66〜363) MmX (3.3〜4.4) Mm 。
四、 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盘在病枝梢皮层组织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5月上、中旬为春末夏初多雨季节,当温度为20〜25°C,湿度在80%以上时,子囊孢子成熟,子囊盘破裂。成熟的子囊抱子借风雨传播,侵入茶树幼嫩新梢。所以,5月上旬至6月上旬是茶枝梢黑点病的传播蔓延期。6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湿度降低,病情蔓延受到抑制,病情逐渐停止发展,1年仅1 次侵染。
五、 流行规律
茶枝梢黑点病的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据湖南观察,一般气温上升到10°C以上病菌开始活动,15°C开始形成子囊,20〜25笆子囊孢子成熟。所以,当气温在20〜25°C,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 最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当气温上升到30笆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时,病菌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发展。茶枝梢黑点病主要侵害枝梢。因此,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与茶园类型也有一定关系。一般以台刈复壮茶园以及条栽壮龄茶园发生较重。茶树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一般枝叶生长茂盛、发芽早的品种较感病,而普通群体发病相对较轻。 例如,福鼎大白茶、黄叶早、高桥早易感病,而台茶12、骑马洲较抗病。
六、 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病品种
应因地制宜地选栽抗病品种,比如台茶12、骑马洲等。注意抗病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延长抗性品种的种植年限。应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品种。
(二) 剪除病梢
早春根据树势和前一年病情决定修剪的深度,一般进行轻修剪应尽可能将剪下的枯枝落叶清理出茶园并妥善处理。重修剪后,结合化学农药保护,效果更好。
(三) 化学防治
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喷施杀菌剂控制病毒。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安全间隔期 l()d)、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安全间隔期10d)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