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带毒率 主栽品种种子带毒率高是大豆花叶病发生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种子带毒率的高低与品种的感病性和不同生育期的气象因素有关。抗病品种种子带毒率显著低于感病品种。 在大豆感病生育期内,感病越早,种子带毒率越高。大豆开花前发病的病株上的种子带毒率高。 多数品种盛花期以后感病的病株的种子不再传毒,但某些高感品种初荚期发病的病株仍有较低种传率。播种的种子带毒率高,出苗后的早期病株多,毒源就多,后期田间病害发生也较重。
3.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不仅影响幼苗的发病率及蜡虫的发生和迁飞,还影响病害潜育期的长短、症状的表现及褐斑粒的形成,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发生花叶病的适温为20〜30°C,超过30°C时病害隐症,在30°C以下,温度越低,潜育期越长。如在29. 5°C时,潜育期仅为4d, 24°C时为6d, 18. 5°C时为14d。褐斑粒的形成与结荚初期的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低,褐斑粒形成越多,超过30°C时则不能形成褐斑粒。
4.品种抗病性 大豆品种对花叶病毒的抗性包括抗病毒侵染(发生率低)、抗病毒增殖(严 重度低)、抗斑驳(不产生斑驳或斑驳率低)、抗种传(不种传或种传率低)、抗弱虫(螃虫不取食或在植株上的着落频率低)等多种抗性类型。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多数地方品种感病,有的品种种子带毒率高达100%。新选育的改良品种相对较抗病。长期种植同一抗病品种会引起病毒株系变化,造成品种抗病性降低或丧失抗病性。病毒株系不同有时会导致症状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