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在棉花苗期3〜5片真叶时开始显症,7〜8月开花结铃期为发病盛期。
病害由病株下部向上发展,病株不矮或略矮。发病初期,病叶边缘和主脉间叶肉出现不规则 淡黄色斑块,叶缘向下卷曲,叶肉变厚发脆。以后病斑扩大,呈黄色斑驳。严重时,病叶除主脉 及其附近仍保持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变黄褐色,呈掌状枯斑。最后叶片发病部分变褐枯死。病叶 一般不脱落,但强毒菌株侵染后叶片则脱落,病株成光杆,或仅留1〜2片顶叶。夏季暴雨后, 常出现急性萎鳶症状,叶片下垂,叶色暗淡。病株茎秆及叶柄木质部导管淡褐色。秋季多雨时, 病叶斑驳处产生白色粉状霉层(菌丝体及分生抱子)。
在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两病常在同一棉田或同一棉株上混生,形成并 发症。两病症状比较见表。混合侵染的棉株,有时以枯萎病症状为主,大部分叶片皱缩变 小,叶色深绿,株型矮小,偶有部分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有时以黄萎病症状为主,大部分叶片呈 黄色掌状斑驳。
表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症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