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的症状
时间:2022-05-13 09:00:06 来源:未知 点击:次
稻曲病(ricefalsesmut)又称假黑穗病、绿黑穗病、青粉病,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也有报道。国内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京津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在一些地区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通常在中、晚稻和杂交水稻上发生。该病危害穗部,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病粒附近的谷粒粒重下降,瘪谷增加,减产可达20%〜30%。此外,稻曲病粒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用混有稻曲病粒的稻谷饲养家禽可引起家禽慢性中毒,造成其内脏病变,直至死亡。
该病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式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块状的弛子座,初为淡绿色,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厚垣孢子)。剖视病粒,可见孢子座中心为菌丝组织构成的白色肉质块,外围可分为3层:外层墨绿色,是最早成熟的厚垣孢子;中间橙黄色,是菌丝和渐趋成熟的厚垣孢子;内层淡黄色,是放射状菌丝和正在形成的厚垣孢子。发病后期,.有的弛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