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的学生Theophrastus在他的《植物的历史》(De Historia Plantarum)和《植物营养生长的原因》(De Causis Plantarum)等著作中记载有树木及 麦类和豆类等作物的病害,并说明了适时播种对减轻病害的重要性。
从18世纪起,西欧和北美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实验科学的建立为植物病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1774年,丹麦昆虫学家Johann Christian Fabricus认为植物病斑上的真菌是一种独立的生 物,而不是死的植物组织。1751年,法国生物学家Matthieu Tillet证明小麦腥黑穗病可以通过 种子传播。1807年,法国科学家Issac-Benedict Prevost认为小麦腥黑穗病由黑粉菌引起,并发 现硫酸铜溶液可抑制病原菌砲子萌发。1844—1845年,爱尔兰发生的马铃薯晚疫病毁灭性流行 震惊了全世界,使人们认识到了植欧柯奇物病害的重要性,并激发了科学家们探讨病害发生原因的兴 趣。1953—1965年,德国植物学家Heinrich Anton de Bary在Koch氏法则正式发表(1876年) 前就实际采用了该法则,用实验证明黑粉菌、锈菌、核盘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的致病作用,肯 定了真菌才是导致植物病害的真正原因,出版了《真菌研究》(Uuterschungan tiber die brand- pilze, 1853年),以此奠定了现代植物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稍后,德国植物学家Julius Ktihn于 1858年出版了第一本植物病理学教科书《栽培植物病害的致因与预防》(Die Krankheiten der Kulturgewachse, ihre Ursachen und ihre Verhiitung),书中总结了至当时为止的控制植物病害的 方法。法国植物学家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于1878—1885年间发现由石灰和硫酸铜配制 成的天蓝色液体(后来称为波尔多液)可以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开创了无机杀菌剂防治植物病 害的先河。
(-)我国植物病理学发展简史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植物病害也已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公元前239年的古代杂家代表著作 《吕氏春秋》中有早播麦多病的论述。随后的《尹都尉书》(公元前144—公元前104年)、《农桑 辑要》(1273年)、《天工开物》(1637年)和《棉花图》(1765年)等古代重要农书中分别记有 轮作防病及用温水、草木灰和砒霜等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的方法。葛洪的《抱朴子》(304年)一 书中有用氧化铜作木材防腐剂的记载。公元U世纪后期的《植物粗谈•种植》中记有用硫磺置 于茄子根部的栽培方法,表明了在我国古代即已有用铜、硫作杀菌剂的事实。
我国植物病理学科建立稍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20年代末,我国植物病理学先驱戴芳澜 首次在我国讲授植物病理学课程。朱凤美首先发现生物间颉放作用,为病害防治开拓了新的领 域。张景欧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检疫机构(农产物检查所,广州,1929年),并参与制订我国 早期的植物检疫法规。俞大级在我国首先开展植物抗病育种工作。邓叔群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部 真菌学专著——《中国高等真菌》,并首先提出了生态平衡理论。黄瑞纶在我国最早注意到农药 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药专业(现中国农业大 学)。林传光成功应用茎尖培养再生植株繁殖无病毒种薯,为植物病毒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裘维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魏景超的遗著《真菌鉴定手册》和方中达的《植 病研究方法》成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还有林孔湘和陈鸿逵等其他许多科学家也 为推动植物病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人类迈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病 理学实验技术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同时,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将会形成更多的分支学科。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介入,植物抗病育种工作也将会取得前所未有的新进展,植物的抗病机制将 得到充分阐明,更多的植物抗病基因将被克隆。在病害防治方面,对环境和生物资源安全的抗菌 ・2・
素和内吸杀菌剂将被不断研制开发并得到广泛应用,防治技术也将大有改进。总之,随着生产的 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病理学必将会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控制农作物病害的危害作出新 的贡献。